100年前,南北纵贯中国云南昆明和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于1910年3月全线建成通车。这条历经百年沧桑铁路(全长854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昆明至河口465千米,现称昆河线),承载着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殖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民族抗争的历史,见证了工业文明在中国西南的发端,记载着民族独立与解放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记载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记载着我国援助周边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的斗争历史……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文化沉淀和人文特点,堪称饱含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不可忘怀的苦难与振兴“百年铁路活化石”,是不忘历史、爱我中华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 作为一条由法国人设计,由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人员担任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中国、越南劳工修筑的国际铁路,不仅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相撞、融合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工业文明遗产,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发展史中珍贵的活文物、活标本。在近百年的斗转星移中,它积淀了丰厚的中法、中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珍贵的历史典藏价值。作为世界山地铁路的典范,滇越铁路昆河线跨越云贵高原,80%的路段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遂洞、涵渠、桥梁的长度占全线总长的一半以上,全线曲线长度超过总长一半以上,海拔落差最高达1930米,筑路环境之险恶、施工难度之大世界罕见,当年的英国《泰晤士报》将它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100年的风雨沧桑,滇越铁路孕育了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铁路文化,是申报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且沿线的历史、民族文化景观之丰富举世少有,仅滇南五县就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与滇越铁路直接相关的就有10处。再加上沿线彝族、哈尼族、瑶族等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一条465千米的昆河线荟萃了如此壮美的自然奇观、浩大的工程奇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奇观,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犹如一座特殊的“金矿”,等待人们去开掘,重现其辉煌和魅力。 然而,这样一条举世独特、堪称民族瑰宝的滇越铁路昆河线,今天却走到了存与废的关头,面临着可能废弃的危险。就目前情况而言,泛亚铁路东线2012年建成通车之日,将是滇越铁路昆河线全面停运之时。滇越铁路已处于存废抉择的历史关头。如前所述,滇越铁路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多重价值,保存与利用的意义重大。如果任其废弃,让这条在中国交通史、铁路史和国际交流史上意义深远和历史文化丰厚的铁路自然损毁于一旦,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无疑都不能接受的一个重大损失。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和布局。如果等到停用之时再来考虑,难免停用而形成管理、维护真空,整条铁路将很快掩埋于荒野之中而逐渐消失,再想开发利用则要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代价才能重新得到恢复。我们应以为历史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为国家和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妥善保护,科学利用好这条具有丰厚历史文化价值,又蕴藏着巨大经济价值的高山窄轨铁路。这是一桩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历史性壮举,反之,则必然要为其损毁承担历史的责任。近年来,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铁路局和沿线州市已开展了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建立了云南铁路博物馆,征集、收藏了滇越铁路文物、文献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118件);五家寨铁路桥(人字桥)和个旧鸡街火车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色寨火车站(包括站房、机车库、大通公司、哥胪士酒店等)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保护工作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昆河线传统运输功能的弱化,铁路机构的逐步撤离(2007年关闭1个车站,2008年关闭10个车站),自然损毁与人为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 在如何做到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对滇越铁路昆河线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潜能缺乏清晰的足够认识,至今尚未引起有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际措施上,都把这条铁路当作功能正在衰退、作用即将消失、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普通事情来对待,没有充分意识到在保护和利用好这条具有世界历史奇迹意义、又积淀了深厚文化的山地窄轨铁路上,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对百年滇越铁路昆河线这项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尚无完整的保护方案,亦缺少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更没有适用于这条铁路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体系。尽管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收藏和保护工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都是零散的,效果并不显著,有的甚至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比如一些已经被公布为县(市、区)和州(市)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由于职责不明、经费缺乏等诸多原因,保护措施不到位,以致保护工作中屡屡发生分歧和争端,致使保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3、滇越铁路昆河线的权属部门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对文物保护的权责不清、任务不明,而且,各自所站的利益立场和认识角度不同,由此产生的对文物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亦大不相同。一方认为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另一方却认为毫无意义、留存下去反而成为难于担当责任的隐患。再加上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机制,致使铁路沿线众多具有很高价值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处于落空或无人过问状态,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保护。比如蒙自碧色寨原该路的建设指挥部、哥胪士酒店等。当年,一些国外、国内在此设立的办事处和公司遗址等,如今成了盲流人员的居所或用做畜厩。铁路部门害怕伤人事故的发生而担当责任,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则担忧这些珍贵文物古迹被毁坏而无可挽回。再比如,开远火车站机车库,当年蔡锷将军历险入滇曾经在此过夜宿居,是少有的与“护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的珍贵文物古迹,如今为铁路部门用于堆放杂物,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难以进入实施管理,就连云南省政协组织委员视察也曾受阻。 4、在昆河线已经面临兴衰存亡的关头,如何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一些相关部门至今尚未没有认真对待,提上议事日程,至于如何将其丰厚历史文化中所蕴藏着的巨大经济价值开发出来,使之再铸辉煌,更缺乏系统研究,深思熟虑,科学发展的方案。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敢于懈怠自己的历史,难以置信的是,承载着如此厚重历史的“活化石”——滇越铁路昆河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会最终处于事实上的放弃状态。对策建议:百年米轨滇越铁路昆河线的保护与利用,应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宏伟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尽快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 1、建立部、省联合领导机构,统筹滇越铁路昆河线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滇越铁路昆河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时间紧迫,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建议成立铁道部、云南省“滇越铁路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由部、省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尽快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规划、编制分一套系统科学的保护与利用方案,全面推行实施。 2、健全部、省协作机制,妥善解决滇越铁路昆河线的权属部门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对文物保护的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等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建议部省进一步完善滇越铁路昆河线保护与利用协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席会议,沟通信息,统一思想,协调关系,落实措施,总结交流经验,以确保铁路、地方双方共同做好保护工作。当前,要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展滇越铁路昆河线文物普查专项活动,切实摸清文物情况,妥善定级,分级公告。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与滇越铁路相适应的文物价值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强调时代性(关键、特殊时期的产物)、重要性(其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艺术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等。二是要严格按照有关文物保护的国家法规和地方条令,各尽其责,完善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档、立标、挂牌、公告,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措施。三是要尽快制定《滇越铁路昆河线保护与利用条例》、《关于使用滇越铁路昆河线进行影视创作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以便依法保护和利用。 3、建立滇越铁路昆河线保护专项基金。资金短缺是许多珍贵文物难于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建立“滇越铁路昆河线文物保护基金”势在必行。基金可采取部、省各筹资百分之五十的方式建立。尔后,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情况,双方协商按照各自百分之五十的比例逐次增加,从经费上为滇越铁路昆河线文物的保护提供保障。 4、深入开展滇越铁路昆河线保护与利用专题研究,积极探讨保护与利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滇越铁路昆河线历经100年的风雨沧桑,伴随着近现代云南乃至中国的成长,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新的价值和作用更显得十分珍贵,值得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和发扬光大。 为此,要部、省主导,研究先行,作为重大课题来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经过充分酝酿和科学筹划,有计划地系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部、省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5、尽快研究制订滇越铁路昆河线保护与利用方案。部、省应紧紧抓住国家将云南省列为旅游改革发展试验区,并已批准4个试点的良好时机,努力把昆河线的开发利用申报为第5个试点,力争国家旅游改革发展试验区特殊政策的扶持,借鉴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的经验,将此闲置资产转换为与特色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实现“华丽转身”,使之成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最大亮点。 6、联合越南共同努力,尽快将滇越铁路申报为世界文化产遗产。滇越铁路独特的自然景观、工程景观、人文景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产遗产的条件,且“申遗”既有利于对其保护,又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