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自立:关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提案
 
 

    文化与经济之间既能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也能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今,农村的经济与文化正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的状况。经济长期落后导致文化发展投入欠账太多,文化落后又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智力资源,二者互相成为了彼此的制约性因素,并长期处在恶性循环状态,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落后观念,一切工作围绕招商引资和GDP,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高,农村文化建设甚至排不上位置,导致农民获取适合自己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途径非常有限。(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比较差,以文化站为例,许多乡镇没有综合文化站,能够正常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的文化站更不多。乡镇文化站普遍面积较小。其他如体育场、文化广场、影剧院、图书室等在农村就更为稀缺了。(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健全。农村文化阵地严重萎缩,文化市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例如,农村机构改革后,某市173个乡镇文化站目前减至12个,减幅达94%,从业人员90%下岗分流,原有的文化活动阵地大多被挤占或挪为他用。这种情况在许多农村普遍存在。村文化室在多数地方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已经建成的利用率也不高。(四)农村文化工作人才缺乏。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学历层次较低;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优秀人才集中在城区,乡镇高层次人才奇缺。四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缺乏年轻文化工作人才,知识老化,更新滞后。五是人才引进难。一些单位、部门人才缺乏,想引进的人才,因为身份、编制的限制以及经费投入少,调不进来,或待遇低不愿来。同时没有专业技术的人却不断进入或占据“专业岗位”。农村文化工作人才整体上极为匮乏,亟需补充更新。(五)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渠道单一。在有限的投入中,大多倾斜于城市,对农村的投入相比更低,加上历史欠账较多,文化投入未能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增加,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步伐。财政之外的文化投入则更少,投入渠道十分单一。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在全国开展新一轮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解放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到重视文化发展问题上来,切实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文化产业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二)做好规划,分层推进。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形成体制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阵地巩固、事业繁荣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鼓励社会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入,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以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向乡镇和村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市、县都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资金需求,实现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良性循环。(四)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区)、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从改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性质、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入手,吸引人才,完善队伍,形成乡村文化人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县(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五)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是当前农民最主要的娱乐途径、信息通道,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被国家列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要坚持“规划一次到位、实施分步进行”的原则,着力推进市、县、乡、村广播电视四级联网,实现广播电视共缆传输双入户,有线、无线双路并进,提高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把最现实、最直接的“文化活动室”办到农民家中。要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以规范经营和创新服务机制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六)城乡互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分中心和农村基层服务点。把城镇优势文化资源和服务延伸到乡村,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信息资源的效力。在文化资源共享建设中贯彻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无偿或低费用提供信息源。光缆、输出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大力建设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文化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文化信息一体化,推进城乡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责任编辑:张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