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新农村建设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言恭达:关于农民工培训的建议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成为遭受直接冲击的群体。针对突如其来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农民工就业形势新变化,中央各相关部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把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大量返乡的农民工也深刻认识到拥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他们迫切希望能接受到高层次实在有用的技能培训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各级政府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各涉农部门都积极参与对农民工培训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多头参与各自为政,不顾需求只下指标,使农民工培训成为各部门又一个政绩工程
   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纵向层面的有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横向层面涉及的部门有人保、农业、科技、教育、财政、妇联、工会、共青团、扶贫办等近20家。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使得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造成政出多门、重复培训等问题。而且许多地方下达的培训人数指标没有考虑到基层究竟有多少人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一些培训内容太窄、与重新就业脱节,还要农民自已搭上路费、餐费,影响了培训的展开。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诸多部门诸多官员的考核、政绩等紧密相连,所以,为完成任务,许多基层只能重“数字”轻“实效”。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发钱给农民来冒充半天或者一天,上级检查后,培训班就宣告结束;有的地方劳动部门由于完不成培训指标只好向教育部门借人来参加本部门培训。
  二、培训内容与就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引起农民工兴趣
  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是面对政府部门的培训,很多农民工并不领情,甚至觉得浪费时间。原因在于:
  1、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需要。
  受收入、时间的限制,农民对培训是有选择的参加,而且参加培训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所以倾向于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2、培训机构的成本核算使农民工最想学的专业无处可学
  据调查,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中绝大部分都想学电焊工、电工、数控技术等,拥有这些技术就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工资待遇。虽然农民工想学这些技术,但是培训机构却不是想学就能够开班的。如培训电焊工不仅需要教室教课,还需要有实训的车间供练习,而且培训过程中,有关工具需要自己购买,很多农民工都舍不得掏这个钱;再有,培训电焊工起码要一年半载。而政府给予培训机构的补贴,每人也只有几百元,类似这样的技能培训,成本高、周期长,培训机构怎么算都是亏本的,当然也就少有培训机构愿意开这个培训班了。
  事实证明现在开展的具有普惠性质的农民工培训成效并不明显,基层不愿意,农民不买帐。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其中的“针对性、实用性”既是对农民工培训的要求,也是衡量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标准。为了让各部门对农民工的培训形成合力,更好地适应广大农民工的需求,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层次,建议:
  一、整合资源,依托职教开展农民工培训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目前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而除了职教部门外,其他部门的培训往往都是无场地无设备无专职教师,当务之急应是整合培训资源,使得中高等职业学校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基地。
  为此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目前多层次、多部门争分“农民工培训”一杯羹现象,可以省为单位设立农民工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协调下,根据农民工需求和我省产业升级情况承担相应的培训组织工作,而具体培训任务应交给当地具有实训设备、可以满足农民工培训需要、培训结束时可以达到企业用工技术标准或获得一定技术等级的正规职业教育院校,以提高农民工培训含金量。培训经费应根据人数由培训的组织者承担。
  二、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针对性
  开展培训应分类别、分层次、分需求,使培训更适合农民工需求。
  1、分类别培训
  由于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已由各类农民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承担,“两后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已由教育部门负责,而年轻人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实际也由各类网吧承担了,因此,培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开展,已由市场承担的培训如计算机或由社团、企业承担的培训如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应继续交市场或社团、企业承担,相关部门的任务应是做好服务而不应自己再直接组织培训。
  其他各部门负责的对农民工培训重点应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本地农民工主要外出务工需求展开。 在培训内容上也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技能培训,应采取制定规划、集中财力、分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每次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在多,但应以取得相关技术等级为要求,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补贴也应相对较高,争取通过几年或十年时间,让农民工绝大部分都拥有一门或几门技术等级证书,使农民工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一类是进城务工常识培训,让农民掌握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城市生活、求职就业等社会知识,这类培训时间可以相对较短,但应做到适龄劳动力人人参加。
  2、分层次培训
  针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两后”毕业生,不但要以技能培训为主导,而且要鼓励他们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如电大教育、成人在职教育等,为我国未来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作好人才储备。
  对已经具有一定的初、中级职称,在企业工作了若干年的30-40岁左右的在岗人员,应以企业为主体,将表现好的初、中级工,选送至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技能提升培训,这样既保证了中职、高职、普教职教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也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利益。对接收受过职业教育的上岗者,或者承担了职业教育责任和义务的企业,政府应根据培训人次、培训效果、以及企业的出资数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此来激发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
  对40多岁以上年龄偏大又无技能的就业困难人员,主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课程以短平快容易掌握为主,使他们从培训中能够取得相应的初级职业资格,以使其能够在城镇顺利就业或自谋职业。
  3、分需求培训
  目前的经济发展缺少的是产业升级后所需的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力。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培训的重点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技能培训与农民工创收、就业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培训项目紧密联系就业市场需求,多开办一些订单式的技能培训。经济发达地区的培训重点应该放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对那些生活基本稳定、有技能需求的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这些年轻劳动力,开展诸如汽车驾驶、数控技术等费用较高、周期较长的培训,农民也愿意为参加这些培训付出一定资金。
  三、缩小城乡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城乡统筹的资金和中制度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存在。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另一方面,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提高技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随着《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覆盖人群和财政投入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全面落实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的基本原则,加大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投入,使就业扶持政策能全面覆盖到农村有转移愿望和能力的适龄富余劳动力,加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培训,农民工能实现就业、企业得到有技能的工人这样一个层面。应当从提高农民工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它,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责任编辑:张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