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周洪宇 > 提案议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周洪宇:关于制定与实施“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实现藏富于民、民富国强的建议
 
 

    本建议所指的“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是指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家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通过合理调整国家与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例,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最终实现在收入分配不均得到显著改善前提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实行“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是改变现有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较大现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改革、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近期中共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关于经济工作指示的具体行动。这个计划是民生工程与经济增长工程的有机结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
    一、实行“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实行“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是改变当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需要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在初次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从初次分配来讲,工资收入应占有更高比例,对于人的智力、体力、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提供应有的待遇。大家都知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实际上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很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哪怕工资收入每年只上涨一个百分点,一些年后,老百姓也能过上与人均GDP3000美元更加匹配的生活。现在多数百姓的生活与这个GDP是不匹配的。学者研究指出,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同期企业盈利从23%上升到31%。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二是再次分配措施偏软,未能解决收入结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1990-2005年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5,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0.48。最高20%的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这说明二次分配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次,国家税收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幅度,而且达到两倍乃至三倍,导致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过低。国家税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GDP增长的幅度,并且是连续多年如此,这是不正常的。2003-2007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4%上升到30%。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缺乏官方统计数字,而根据一项研究,该指标一直处在下降过程中。1999年-2005年,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63%左右下降到50%左右。此外,我国税收增长的结构也有问题,个人所得税的上涨幅度非常快,而且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议一直被冻结,高收入群体则有各种方式避税,结果是导致中等收入与低收入群体的税负相对而言高于高收入群体。再次,在二次分配中,还有个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的问题。各种研究表明,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各地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支出的不平等导致的。像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应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更大份额、或者在GDP中占更大比重。最后,我们还看到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比较明显。一方面是随着税收的增长和各级政府对垄断性行业的控制,国家财政实力越来越雄厚,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长受到限制。现在还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当公共事业(包括教育,饮水、医疗等)供给不足,或者当严重灾害出现时,中央财政会给予支持,但是也总会把一些责任转移给民间,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民间的慈善和爱心是应该做的,但是政府必须非常明确自己的职责。这两样是不同的,不应该用爱心替代责任,不应该用民间的行为去替代政府的职责。
    三是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其中,德国和英国分别为1.l%和1.5%,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4.2%。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5%。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确有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其根本性原因。一方面,在初次分配中存在着由市场机制不完善形成的各种垄断而政府未加有效约束,也存在着行政权力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形成的垄断,也就是政府垄断。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这种垄断的结果是,一方面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这是因为相对而言资本有更大的垄断权力,另一方面行业间收入差别过大,例如金融证券、电力、烟草专卖、高速公路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其他部门。基本上,拥有政治资源或能够接近权力进行寻租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最终的结果是,收入与财富向少数资本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集团集中。
    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尽管国家通过税收体系掌握了庞大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些财政收入被用于行政运行和基础设施投资,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支出比例过小,并总是寄希望于居民自行支出和民间慈善资金、企业转移支付资金来解决。
    2、实行“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强民众消费能力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来快速的增长,由于收入分配和再结构存在缺陷,导致贫富差距问题十分突出,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学者研究表明,现今的收入差距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呈现出扩大趋势。一是城乡差距已经比30年前扩大了若干倍,那时候城市收入与农村收入差距大概是1.7,现在保守的估计大概是3.5。二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沿海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远远高过中西部地区。有关专家学者在研究地区差距时,没有简单地以地理位置来划分各省,而是采用新的划分方法,依据“初始技术条件”参数,把31个省市自治区分成发达俱乐部、欠发达俱乐部,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俱乐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形象地讲,我国收入分布的总态势并不是规则的一个“倒U型”,而是呈现出“双峰”,分别对应发达与欠发达俱乐部的收入水平。三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必然导致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出现显著的居民消费分化现象。第一,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差距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呈上升阶段,差距也开始扩大。以2006年为例,东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14967.38元),西部最低(9728.45元);东部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10870.49元),中部最低(7260.44元)。第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巨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243元,而农村居民该项支出只有3661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了2008年的3.07:1。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达到3.31:1,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等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高达5—6倍。第三,城镇居民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998年,最高收入组年人均消费支出是7593.95元,最低收入组年人均消费支出是2397.60元;2007年,最高收入组年人均消费支出是23337.33元,最低收入组年人均消费支出是4036.32元,极值比从1998年的3.17扩大到2007年的5.78。可见,我们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
    因此,必须实行与收入分配改善相结合的国民收入递增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缩小贫富差距,让老百姓都有钱可花。
    3、实行“国民收入均等递增计划”是加快改革、扩大内需的需要
    据有关资料显示,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