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周洪宇 > 相关报道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谈促进教育公平
 
 

       编者按:2010年3月6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促进教育公平——从新书《教育公平论》说起为主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访谈摘要: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和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目前教育四大不公平现象:一个是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一个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还有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这些现象都还比较严重。

  ●我们现有的教师轮岗制度只是在一般只有一年,顶多两年,而且是很小范围之内。由于这个时间太短了,效果也未必会很好,还很难真正起到师资均衡化的作用,如果把教师定为教育公务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公务员化可为今后我们实行真正的教师地区轮岗制度奠定一种制度保障。

  ●“钱学森之问”与其说是对教育之问,还不如说是对人才成长的规律之问,所以我希望大家把人才成长,把“钱学森之问”表面上与教育的关系,引申到教育、社会、家庭、自身多种因素方面来考虑和思考,只有这样,“钱学森之问”才会得出真正准确的答案。

  访谈正文:

  收入分配差异直接影响教育公平

  【周洪宇】: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周洪宇,很高兴有机会今天来人民网和大家进行交流。

  【周洪宇】:这次到北京来开两会,我把过去十多年来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思考、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政策研究的成果和人大的议案建议汇编、整理了一本《教育公平论》,这本书对教育公平的理论问题,国内外教育的现状都做了一些分析。针对当前教育公平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思考和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来推进我们国家的教育公平。

  [孙亚非]:嘉宾好!可不可以这样说:巨大的收入分配差异,本身就明显障碍着教育公平?

  【周洪宇】:这当然和教育公平有密切的关系的。由于人们的收入不同,人们在实现教育公平的方面也不同。有的人、有的家庭因为比较富裕,可以进一些比较好的学校,比如说一些私立贵族学校,有一些家庭比较贫困,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经济上的差异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天一地一广仔]:周老师,你的新书里都说了什么?教育公平论是个什么概念?

  【周洪宇】:感谢你对教育公平问题很感兴趣,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教育公平既有平等的含义,又有公道和正义的内涵。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个享有”、“一个倾斜”,这个四个享有是什么,是指出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或质量。“一个倾斜”是指受教育机会和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教育结果问题要简单说受教育公平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是属于起点公平;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和同等的教育对待是属于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属于教育结果的公平。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说,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它的基本要求。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和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这里。但是全社会也负有责任。就是政府、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如果大家希望进一步地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外延、国内外教育公平的理论,国内外教育公平实施的情况,了解我们国家教育公平的现状,国家为教育公平所做的工作,教育公平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怎样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教育公平,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刚刚就是在3月1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书——《教育公平论》,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关于教育公平的一些论述,或者文章。

   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四大原因

  [取个名字好难哦]:嘉宾您好,城市和农村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都相差很大。资金投入也差别大,您认为是否是教育不公平,是对农村教育的歧视,请不要回避。

  【周洪宇】:可以这样说,这确实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在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都做了大量的努力,我们的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实现了完全普及,义务教育小学里的普及率是99.5%,在初中普及率是98.5%。同时我们的高中现在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高中的普及率知道,平均也达到了70%左右。高等教育在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建国初期不到4%到现在已经达到了将近24%,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方面,现在发展得也很快。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比重也几乎是1:1,就是50%:50%。可以说,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这块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是用世界2%的教育投入,支撑了世界上20%人口的庞大的教育体系。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在在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着很突出的问题。一个就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是刚才你提出来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别都很大,投入方面的差别也很大。这种不公平现在还存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再有就是现在的普通高中的择校问题还比较严重,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还不均等,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还存在着“上学难”的问题,就是他们在接受高中教育方面现在还存在着这个问题。现在的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

  另外中等职业教育现在在发展上还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主要有四大不公平:一个是不公平就是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一个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之间的现象;还有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都还比较严重。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方面面临的公平的任务还很重,难度是相当地大。

  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是相当复杂的。第一个方面原因,是历史形成的巨大的差距。因为历史的长期发展了,造成了目前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差距。比如说在过去新中国成立前,75%以上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像在内地,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所以,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各个省区经济发展差异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工业总产值最高的地区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当时,上海与宁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292倍,东部地区当中的上海、广东等五个省市的工业总产值当时占全国总产值的56%以上,这个地区差距、地区的差异是历史形成,当时就很明显。而这些差距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全能够消除的。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巨大发展差距,也直接地影响到各个地区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发展差距。这是一个历史形势决定的,原来就有了。

  第二方面的原因,建国以后,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不是教育的问题,主要是社会问题,这种结构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它的形成虽然有当时的特殊历史原因,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消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户籍制度,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两大类别,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使城市儿童和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构架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农村青少年要摆脱农民的身份,在很长时间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进入城市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科专业学校,以改变自己的农村户口,这是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一些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现实公共政策取向的偏差导致了不公平。比如教育政策的倾斜导致了一些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政策、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等问题上来。在当时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效率优先的重点学校政策拉大我国中小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我国教育公平非常贫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快速导出人才,国家采取了集中财力办好一批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制度,这就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导致对有的学校资金投入多,对有的学校资金投入少,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都是公共政策倾斜的导致教育资源不不公平。

  还有没有采取配套教师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比如说农民工子女入学及学校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跟不上。在某一些方面有一些政策对农村还存在歧视的政策。比如说,在2001年10月出台了一个《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文件中,农村的编制就低于城市,这就是你提出的师资力量的差距很大问题,农村的编制还远低于城市。比如说农村小学、初中编制比为1:18,农村的初中编制比1:23,城市呢?城市的小学编制比1:13.5,初中呢?是1:19,所以城乡之间的教师编制城呈现了一种倒挂的现象。

  第四个方面的原因,政府职能还存在着错位和越位。社会缺位,因为错位包括缺位和越位。缺位就是对于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纯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不够。同时,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标准,国家在1993年曾经颁布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当时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二十世纪末要达到4%,但是到前一年,就是2008年也才达到3.48%,预计这个投入的指标到2012年在我们纲要中是这样规定的,达到4%,就需要拖到很长时间了。这个投入的不足也极大地影响教育?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