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使农村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村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与城市差距较大。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来看,据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教育经费拨款),北京、上海分别为10111元、13016元,广西、河南分别为2329元、1640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北京、上海分别为4271元、3179元,广西、河南分别为383元、466元。就各省而言这种差别同样存在。以河南省为例,2007年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郑州市、信阳市分别为2026元、1457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郑州市、信阳市分别为369元、279元。这种区域差别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城乡差距。从城乡师资的差距来看,在数量方面,据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城市、农村的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9:1和19.4∶1,初中生师比15.6∶1和17.1∶1。在数量短缺的同时,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情况严重,尤以音体美、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最为紧缺。在质量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差距较大,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据《报告》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2004年为8.9)。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2004年为14.5)。从稳定性方面,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据《报告》抽样调查,艰苦地区学校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年轻教师教师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2、大量农村适龄学童向城市转移,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空洞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农村适龄学童大量向城市转移。在一些外来人口聚集的省、市地区,外来人口子女甚至超过了当地户籍儿童的数量。农民工子女大量涌入城市,不仅造成城市中小学普遍出现“大班额”、义务教育资源紧张、管理问题凸显,而且使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生源锐减甚至难以为继,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义务教育资源闲置的“空洞化”现象。 3、农村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转移的视角主要是面向城市和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主要为“三农”服务(即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本上转到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的“就业教育”: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纷纷停办,改办面向城市用工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在我们调研的山西、安徽等省,绝大多数农村职业高中没有涉农专业。推荐各类毕业生到城镇就业固然是帮助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之必须,但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萎缩,对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不力。 二、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村教育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以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无论从城乡统筹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农村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人才需求来看,新一轮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亟待发动和展开。为此,我们建议: 1、尽快启动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和规划,并及时召开第二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如何认识当前的形势以及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向如何确定,改革方案如何设计?应在体制机制方面有什么创新?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深入地进行调研和探讨,及早谋划。建议在充分调研、凝聚共识的前提下,尽快召开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行部署。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这项工作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多个部门。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由主管副总理牵头的教育、农业、科技、劳动、扶贫等相关部门的部际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在地方,可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集中教育、教师资源,办好农村各级各类教育。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发展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为农村青少年就近提供尽可能均衡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大量涌入城市就读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解决问题的出路是要有重点地从加强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建设做起,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以满足农民子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实施力度,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建议探索教育部门与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普通中小学共建共管的机制,扩大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和综合服务功能,使农村中小学成为农村社区的教育、科技中心,信息资源和文化传播中心,成为建设农村文明的高地。 3、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学校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的教育投入和资产配置,在市、县范围内推进统一城乡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统一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资源配置标准,使城市和乡村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条件。地方政府应在财政投入和拨款、学校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以尽快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同时,要按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路,鼓励城市优质基础教育学校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城乡联合办学等方式,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要借鉴各地已有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推动建立市、县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4、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师资水平均衡提高。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在省域或者市域范围,建立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将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做法制度化,真正实现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逐步完善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除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外,还应推广地方师范院校学生顶岗支教的做法,让地方师范院校真正成为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补充基地。建议设立农村教师津贴,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任教;设立国家“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基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 5、统筹城乡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要坚持转移富余劳动力和服务“三农”并举,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举上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如教育、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联合组成调研组,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编制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指导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制定倾斜政策,扶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涉农专业的,各级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助,以保证其维持正常运转。在农村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对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 二是要实施“科教兴农工程”,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农村继续教育既要满足留在农村的农民的教育需要,又要满足农民走出农村的教育需要。要强化政府统筹,有效整合资源,把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针对目前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多没有人员编制、缺乏办学经费的现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并制定“促进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展的意见”。“意见”中应明确办学编制和办学经费标准;要加强农民培训能力建设。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县域农民培训能力建设”的要求,尽快制定《全国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规划》,并尽早实施,争取在若干年内建立起覆盖全国主要农区的、较完善的农民培训网络。要实施“科教兴农工程”。在全国农业高校、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认定一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全国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同时在全国遴选一批年纪轻、素质较高、具有较强敬业精神的基层农技人员到农业高校进修。 (责任编辑: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