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旗帜鲜明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近年来,我国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不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形式,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教育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的学业表现还有待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待于提升,与其语言、文化适切的教育模式还有待于创建和完善等。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边远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不但未能缩小,甚至在进一步拉大。目前全国还没有实现“普九”的24个县当中,有21个在民族地区。已经实现普九目标的不少边远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学校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短缺、队伍不稳,学生辍学严重等现象。 教育质量的差距也非常之大。据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最近对50个县的调查显示,质量差异之大,让人震惊。调查把数学学习成绩分为四种水平。在不同的水平上,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县区,差异非常之大。如农村小学四年级在水平一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而城市学生在水平四的数量则远远大于农村。西部、中部与东部的学生也是类似的情况。不同区县的教育差距则更大:其中四年级学生在水平一的比例差异竟然达到87个百分点,成绩最好的区县在水平一的数量比例只有1.1%,而成绩最差的区县的比例高达88.4%。这些数据看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是数字背后的事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解决了农村和西部的教育硬件设施以后,如何推动质量的提升,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于2008年启动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部的联合国西班牙基金合作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对云南陇川县、青海化隆县和西藏林芝县三县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学生学业水平不高,及格率普遍偏低。如在西藏林芝县、甘肃陇川县,部分学校2008-2009年下学期期末语文和数学学科及格率低于50%。化隆县金源藏族乡2008-2009年下学期四年级期末成绩中,语文和数学平均分集中在15—20分之间,仅有中心校1名学生及格。 教学资源缺乏成为制约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媒体设备、网络、运动场、体育器材短缺,尤其是适合本地文化和实际的教辅资料和资源较少。对少数民族教师而言,新课改以后,开始使用人教版统编教材,课程难度有所加大,学生难以接受统编教材里的内容,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双语教学资源缺乏,作为主要资源形式之一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双语化比例相当低,给民族教师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此外,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环境等客观原因,在汉语文学习上存在困难,且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将其与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民族的和谐发展、社会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经费投入和倾斜性政策支持,把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列入国家长期支持的重点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及工作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拓展学校功能,提高学校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充分考虑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独特性与特殊性,不搞政策上的一刀切,满足这些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如,近年来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国家采取了全面清退代课教师,撤并村小(教学点)等规定,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困难。为此,建议中央政府颁布的面向全国的教育政策要给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留有弹性空间,避免过于刚性的政策实施,产生损害这些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结果。 三、认真研究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适切性和多样性,充分认识学校及个体对自己生存环境及土壤的依赖。要允许这些地区的学校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更灵活自主地根据需要和条件,安排学习内容及方式,评价学习结果及成效。 四、要特别加强这些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地理条件、环境及语言等限制,在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走出去参加全脱产培训的机会有限,依托现有教研体系和教师培训机构,形成适应地方需要的教师学习中心和教师发展支撑体系已被一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项目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建议认真研究这些项目的实施经验,有计划地全面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五、在民族聚居区开发文化和语言适宜的本土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地方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需求灵活选择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以母语为载体的生活经验为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才能帮助少数民族儿童更快、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9.1%的教师认为本地民族知识和文化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77%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与民族知识和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当地需求:从师生的需求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读本和学习材料,内容生动,直截了当,贴近教师实践;要突出民族特色,从项目地区的语言、文化、教育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土的各种资源,展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体现多元文化:在突出项目地区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同时,介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地方特色,体现多元文化视角;要民汉双语结合:针对项目地区的语言实际,开发部分资源时呈现民汉两种语言,并将部分资源翻译为民文版本;要由国家级专家与地方项目人员合作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国家级专家组与地方项目人员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开发资源,保证教材的本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责任编辑: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