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朱永新 > 相关报道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实录: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谈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10年3月9日10:30——11:30

  ·嘉宾: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主题: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嘉宾简介】朱永新:男,汉族,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民进成员,1982年8月参加工作,同济大学管理工程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朱永新:大学去行政化最关键的不是去掉行政级别

  朱永新解读教育经费占GDP4% 为何有难度

  朱永新:义务教育是不能够走产业化道路

  朱永新:我不同意中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朱永新:建议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

  朱永新:教育不均衡五表现 学前教育未受重视

  [朱永新]:各位网友大家,非常抱歉,北京的交通很拥挤,我刚刚从八宝山送别孙起孟,到这里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所以迟到了几分钟。 [10:50]

  [寒碧]:现在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有哪些表现? [11:00]

  [朱永新]:这次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五大主题中再一次提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前不久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中,也明确地把教育均衡作为今后十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教育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用十年的时间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件任务非常繁重的工作。因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区域的发展不均衡。虽然东西部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部和西部教育的差距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缩小。

  第二个方面,城乡之间不均衡。城市和农村教育的硬件及软件相差很大。尤其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很大差异。

  第三个方面,学校之间不均衡。在同一座城市校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有一些地方,差距并不亚于东西部和城乡。

  第四个方面,人群之间不均衡。最近这几年,我们虽然对弱势群体给予很大的关注,但是,总体上来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以及残障儿童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五个方面,不同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最近几年,我们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力度,但是相对来说,对学前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职业教育等关注得还不够。所以,教育均衡的道路依然漫长。 [11:00]

  [忽闪闪]:您认为造成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原因在哪,怎么解决?请问嘉宾,导致地区、城乡、学校甚至班级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最主要根源是什么? [11:00]

  [朱永新]: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我们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说差距很大。

  其次,从80年代开始,我们的公共教育政策基本上是走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大家主要的工作重点是强化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所以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主要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11:01]
[糖果乐园]:您怎么看待农民工孩子在城市上学难问题,这公平吗? [11:05]

  [朱永新]:农民工孩子在城市上学难,这是困扰很多地方的一个难题,也是困扰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梦想。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问题自然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重要的问题。

  怎么样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呢?

  其一,我觉得这和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成长与教育相对滞后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聚的区域,那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难度就更大。我曾经在苏州工作过,仅仅苏州一个城市每年就有20多万的农民工子女需要接受教育。政府要满足这些孩子的教育需求,建学校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所以,它本身的难度就很大。

  其二,很多地方政府也有一个现实的忧虑,就是担心产生就学性移民,以进城市的好学校为主要目的的打工随之产生。所以,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前置性条件。比如需要有两年的稳定工作,需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需要有稳定的住所等等。

  其三,这些本来应该在户籍所在地享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教育经费没有得到相应转移,部分的政府相对来说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这一次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都明确要求按照以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来全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我觉得需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一些特殊的支持。比如说,对地方政府实行外来务工子女的专项经费补助,或者采取“就学券”的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凭“就学券”到学校免除学费。

  当然从根本上说,是要办好农村的学校,因为学校教育差距,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有往更好学校去的冲动。所以办好农村的学校,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把最好的资源往农村转移和吸引,这是解决就学性移民根本措施,也是化解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根本途径,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孩子他们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所以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也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应该努力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 [11:05]

  [朱永新]:农民工孩子在城市上学难,这是困扰很多地方的一个难题,也是困扰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梦想。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问题自然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重要的问题。

  怎么样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呢?

  其一,我觉得这和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成长与教育相对滞后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聚的区域,那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难度就更大。我曾经在苏州工作过,仅仅苏州一个城市每年就有20多万的农民工子女需要接受教育。政府要满足这些孩子的教育需求,建学校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所以,它本身的难度就很大。

  其二,很多地方政府也有一个现实的忧虑,就是担心产生就学性移民,以进城市的好学校为主要目的的打工随之产生。所以,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前置性条件。比如需要有两年的稳定工作,需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需要有稳定的住所等等。

  其三,这些本来应该在户籍所在地享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教育经费没有得到相应转移,部分的政府相对来说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这一次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都明确要求按照以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来全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我觉得需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一些特殊的支持。比如说,对地方政府实行外来务工子女的专项经费补助,或者采取“就学券”的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凭“就学券”到学校免除学费。

  当然从根本上说,是要办好农村的学校,因为学校教育差距,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有往更好学校去的冲动。所以办好农村的学校,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把最好的资源往农村转移和吸引,这是解决就学性移民根本措施,也是化解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根本途径,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孩子他们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所以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也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应该努力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 [11:05]

  [E提案4421号]:对义务教育阶段七剂猛药! [11:14]

  [朱永新]:非常感谢这位网友提出关于义务教育几条建议。我注意到你提出的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第一条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在政府支持下名校无限制的扩张,分校林立,教育分配不公,名校热、择校热,还提出了关于学校的建设,学校的脱钩,把权利还给学校等,我觉得这些政策都提得非常好。

  实际上许多问题在规划纲要中都已经做出了回答,在下一轮教育改革中将会得到解决。比如说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对所有的学校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配置,包括教师的流动。这些在纲要中都已经有了具体的表述。 [11:14]

  [时时休闲]:善待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将教育资源推向互联网,以此来改善教育发展的区域的不均衡,请问朱永新教授,是否可行? [11:15]
[朱永新]:关于利用互联网来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在过去几年我也反复地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向学校开放,让西部地区,让农村地区,让弱势群体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比如说,可以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都免费的提供给需要的教师和孩子们,这样的话,可以在很多程度上改变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教师资源、教师素质相差比较大的现状。 [11:16]

  [E提案第4160号]: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振兴中等职业教育。 [11:19]

  [朱永新]:你认为解决我们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关键,一个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完全同意。因为首先,我们还是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国家,国家教育经费还不是那么充裕,免费义务教育的道路才刚刚迈前不久,免费义务教育本身还有许多需要巩固和提高的地方,还需要花很多的钱。学前教育下一个十年要实现一年的全面普及,有的地方可能要普及三年的学前教育。这也需要花很多?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