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我们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为什么大家对教育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的拔尖人才?表面上,这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但是,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体制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今年的两会上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在今年两会之前,朱永新参加了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征求意见的座谈会。那一场座谈会专门是谈教育体制改革的。 朱永新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育的最终产品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规划纲要》文本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来解决,并且从这个问题入手,带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 对此,朱永新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平优先的政策导向。《规划纲要》文本明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思路非常清晰。要尽快研究全国范围内教育基本标准的建立,继续出台鼓励优秀教师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人群倾斜的政策。 将“因地制宜”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思想。允许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源情况自主决定包括代课教师、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在内的教师政策,自主决定教育结构和比例、学校布局等教育规划,自主决定学校教育模式、培养规格等,从而形成各地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建立管、办、评相对独立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的主要功能不是直接当“划桨手”,而是当“舵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意味着集中资源、强化行政控制,而是建立服务导向,即由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满足社会需要,扩大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改善公共服务的品质,并对公共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控制。 (责任编辑:姜文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