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应邀做客第一财经“崔艳问两会”高端访谈录,就2010年“两会”关注的一系列热点话题,与主持人进行了深入探讨。(视频地址:http://www.china-cbn.com/s/n/015/20100303/000000150267.shtml) 主持人:严委员长,非常欢迎您作客“第一财经”,您是如何看待今年两会的呢? 严副委员长:我认为经济问题必然是这次两会的一个热点,重要的议题。因为过去的一年应该说是中国在新世纪最困难,经济遇到最困难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我们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决策下,应该说我们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凸现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适应。所以我想在新的一年经济形势会更错综复杂,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方面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这必然会是两会关注的一个重点。我认为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民生问题,因为如何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呼声日高一日,所以这些民意要充分的反映到我们的执政行为中去。再有一个就是2010年是我们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设要达到目标的重要的一年。所以在法律建设上也有很多的任务。一方面对旧有的法律,比较早制定的法律要进行清理,一方面要制定新的法律。今年有好几个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有重大意义的法律要进行提交审议。所以我想这应该说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发展难点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谈到的,经济当然是重中之重的话题。实际上今年年初的时候欧美日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一丝回暖的迹象,但是非常的不稳定,所以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后危机时代经济到底应该怎么走,我们想请教一下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严副委员长:我认为难点的原因是我们的发展压力太大。刚才我说了我们还有很多人还处在脆弱型的温饱,而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和我们生产力上还显落后,所以这个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所以在转变方式,往往转变方式它产生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我们的发展又是那么紧迫,压力又是那么大,所以这决定了这个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另外我认为我们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但是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工业化的道路。因为西方的工业化是先发展再治理,但是我们中国的工业化,一踏入工业化的轨道,这个资源环境的制约就马上紧箍咒加在我们头上,所以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那种先发展再治理。 主持人:而且我们看到一些外国媒体说,在西方还在找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回到正轨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寻求或者正在建立一个新的模式。 严副委员长:是,就是因为这个资源环境的压力等于是一个紧箍咒。 主持人:对。 严副委员长:它西方那个时候的环境对我们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不可能再那么廉价的获得很多资源,而且我们的环境的压力也是非常紧迫的放在我们面前,所以这对我们转变经济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然如果我们处理的好,可以变成一个动力。另外就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是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很多,国际的贸易的摩擦也有多种形式来表现出来,所以我想我们必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没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民进两会提案 主持人:那么您作为民进中央主席,这次民进在两会上的提案主要会聚焦在什么方面的领域呢? 严副委员长:每次的两会实际上是我们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可以说在一年的两会的结束就是为第二年两会参政议政做准备的开始,所以这一年来,民进全会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开展了很多的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应该说动员了方方面面的力量,还和社会上的专业部门,社会机构开展合作,目的就是真正把我们的国情调查清楚,把问题找准,而且能够提出我们的建设性的意见。教育是我们民进参政议政的老阵地,所以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今年我们带到政协的就有20个以我们民进的名义,这20个提案中间有6份就是关于教育的。 主持人:6份关于教育的,那都通过了? 严副委员长:关于教育的,6份有关于农村教育布局的问题,有关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制的问题,还有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对义务教育的绩效工资,教师的绩效工资这是件好事如何办好,我们也进行了调研,还有民办教育等等。 另外在教育以外,我们对文化、体育、经济、环境、环保、三农都有提案。 主持人:对,听上去内容非常的丰富,农村的教育、然后还有运动员的教育,还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严副委员长:对,经济包括对中小企业如何加大支持力度,我们也有提案。应该说我们是尽心尽力。 主持人:看来这个提案是不是花了大量的工作? 严副委员长:是,这一年,一年的努力也不可能靠少数人,实际上是专家和群众结合,会内和会外结合,会中央和我们的地方组织结合,所以大家共同努力,希望为我们国家的进一步的科学发展多提一些真正有益的建议。 就业与创业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教育是民进的老阵地,那么其实教育话题也一直是两会高度关注、热烈讨论的领域,那么您在这方面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我们看到您是长期担任大学的教授,可能对教育的话题也是情有独钟,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严副委员长:大学生就业呢,我认为现在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现在觉得就业难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数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增长肯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我们等待就业的职工数,我看到统计资料是2000多万,按我们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只能提供1000万左右的。但是我认为在数量之外,更重要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因为我们一方面是大学生觉得工作难找,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岗位找不到适合的人,所以这里有一个结构的失衡。这个结构既体现在我们的区域,比方说城乡、农村或者中西部可能就有人不愿意,更多人愿意留在发达地区和城市。所以区域的问题、城乡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问题。 第二个结构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多种人才,因为社会的岗位是需要多种人才,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一种导向,那么必然带来结构的失衡。可能有种类型的人就特别缺,有种类型的人就会有富余,很难找工作。我觉得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产业结构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是停留在劳动力密集,靠低成本的竞争,靠资源环境,那么它对于这种知识性、技术性,因为大学毕业……毕竟。 主持人:没有这个需求。 严副委员长:需求的量就小,所以我觉得我们温总理在答网民说“希望我们大学生学有所用”,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不调整,那么它提供的岗位和我们接受的教育层次这中间就有个结构的失衡。所以我在想这个问题比较长期的,但是现在就应该考虑、战略考虑,也有应急的一些措施。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经济发展,只有发展了经济才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这方面特别我们要呼吁保护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我看到统计资料中国目前80%的工作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善待中小企业,看重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的生存看作我们的责任。 另外一个就是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力度。 再有我还想就是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主持人:终身教育体系。 严副委员长:就是说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产业在急剧的变化,所以岗位的变化,提供岗位的种类需要的技能的变化是必然的,这个变化必然的。所以很难说学会了一种技能,就保证你一生的工作就能满足了,所以要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使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的吻合,这样就业就容易。 主持人:所以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希望有不断的机会来学习,吸收新的东西。 严副委员长:对,我觉得这是每一个劳动者应该秉承的理念,也是我们每个用人单位和我们政府所应尽的责任。所以目前来说,我感到在大学生就业中间,这个就业信息的疏通的渠道还亟待更加畅通。因为有时候是因为岗位少,有时候因为他没有及时地得到合适的信息,所以我觉得这方面还可以加以改善。 另外一个我们社会对于就业服务的这个体系应该更周到、更完善一些。我觉得这里面也是可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努力去完善的。 另外我也希望我们的劳动人事制度能够改善,能够改革。就是说我们的就业政策应该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如果说,我们的很多岗位是缺人,我告诉你一个情况,就是我们在边远地区的教育,为什么代课教师到现在还有很多,就是因为那些岗位我们受过教育的那些学生不愿意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当然也有一些实际的困难,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让缺人的岗位它的吸引力能够迅速的提高,所以我们的劳动人事制度还是更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主持人:就是让有些岗位它看上去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性,可以把一些好的人才吸引过来。 严副委员长:我觉得我们在几十年历史上曾经这么走过,也很有效的。比如说艰苦地区就有地区教师津贴,农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