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视频新闻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关注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您关注我台和新华网共同制作的2010年两会进行时访谈节目。您可以通过我台卫星一套和新华网网络视频在线收看。
   
    目前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2亿,在2农民工背后,是高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一般来说,这些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非常的复杂。目前,他们在初中毕业之后,往往只有三种选择:一是在城里读高中,但是要缴纳昂贵的借读费和择校费;第二个就是在城里读中职,但是这有可能从此和普通高等教育无缘;第三个就是回家乡来读高中,但是这要面临和父母长期分别的痛苦。那么这些问题当然引起了两 会上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都有哪些亮点,该如何来解读?
   
    今天我们就请两位嘉宾一起来做这样的解读。认识一下他们。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康永恒,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主持人:非常欢迎两位光临。首先我们来看两幅图,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我们知道2008年的时候,从08年秋季开始,我们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杂费,但是我们刚才说,留守儿童他们虽然户籍在农村,他们在城里就读。但是因为我们的义务教育经费是按户籍地划拨,所以他们还是被关在了城市免费义务教育大门之外。就像我们这个漫画上所写的“资金不随人走”,所以他们被关在了城市免费义务教育大门之外。
   
    第二张图是一个照片。这个小姑娘叫刘蓓蓓,她是一个从河南跟随父母到北京来打工的随迁子女。她比较顺利,是在当地的一个学校就读了,目前她的成绩非常的好,所以在满墙的奖状后面她笑得非常的开心。

    “随迁子女上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户籍制度”
    
    我们首先问一下周代表,其实刚才两幅图说得是一件事。那能不能让随迁子女在他的流入地非常顺利的就读,关键问题在哪儿?

    周洪宇:关键问题还是在于现有的一个是户籍制度,因为他原有的户籍在流出地,不在这个流入地,户籍在那个地方,现在的户籍制度制约了他。第二个在于现在的流出地,因为他的户籍在那个地方,他的整个学籍就没办法在那儿办。所以,没有这个地方的学籍,他也就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因为这批人现在数量也不少,那么对于这批人,现在是没有完全纳入到流出地的整个教育规划里面。包括他的经费的安排,包括他的师资的考虑,还包括其他的一系列的相应的措施。最近一些年,中央对这个事情很重视,教育部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文件,规定要“两为主”。

    主持人:对,流入地为主。

    周洪宇: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在文件出台之后,地方政府也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基本上已经逐步地放开了,就是在义务段的这块已经基本放开。

    主持人:您指的放开是什么意思?

    周洪宇:就是小学、初中,你可以到流入地去接受教育。现在的问题是高中以及高中之后,这个现在还没有放开。

    主持人:没放开,指的是现在没有办法在他们的非户籍地来顺利地接受教育?

    周洪宇:接受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就是接受高中教育以及高中接受完之后,能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这个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在提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解决义务教育后的高中和参加高考的问题。

    主持人:那我们说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么跟随父母到城市做随迁子女,要么在家乡做留守儿童。那我知道康代表对留守儿童你有很多一线调研的资料,那你告诉我们留守儿童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康永恒: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我们四川的广安460万人口,2009年外出打工的人是132万。

    主持人:那牵扯到多少……

    康永恒:留守儿童我们经过调查,占我们中小学生的40%,随迁的子女大概8%左右,要少一些。

    主持人:那为什么?

    康永恒:它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敢于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照顾,他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的环境。一般的打工者是不敢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的。所以从这种情况看下来的话,那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相关的工作;再一个方面的话,要衔接好随迁子女的相关的工作。如果这些学生都涌到城市里去怎么办呢?城市里面的教育资源高一点啊。回想起2008年春晚的一个节目,那一群农民工的娃娃,那个诗歌朗诵催人泪下。是他们的父母,用他们的双手建设了我们的城市,也在城市里面,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他们准备在这里稳定下来,那么我们的城市建设就应该为我们的这些建设者,提供他们子女教育的地方。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没有跟上,或者是城市的发展资金没有跟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一个发展的问题。反过来,它又是一个各级党政、社会、家庭认识都高度统一的问题,在我们中国,只要认识统一的问题都能解决。

    “制度创新,避免变相的高考移民问题”

    主持人:没错,那您说到认识,其实我们也注意到。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特别谈到“有计划、有步骤,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其中就特别谈到劳动报酬和子女就业享有同等待遇。周代表怎么来解读里面关于子女的这样一个问题?

    周洪宇:这次在报告里面明确提出来,要逐步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就是在流入地。那么他特别提到,前面有一个前提,就是户籍制度要推动,要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因为现在在户籍制度还没有完全能够放开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变通的做法。因为现在我们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在初中段是在户籍所在地,就是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而你的流入地户籍不在那个地方你当然就不能到那入学。

    主持人:但是现在我们通过“两为主”来解决了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周洪宇:现在我刚才说了,在义务教育阶段,现在实际上是对义务教育法这块有一个变通的做法。但是高中这一块他户籍不在这个地方,规定必须回原籍所在地,因为他的户籍还是不在流入地,所以考试办法规定他必须回原籍,还是户籍的问题。所以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变通的做法。怎么变通呢?这里可能就需要有一些新的制度的创新。比如说要读高中了,那么你必须在流入地这个地方,你必须接受完初中阶段的教育,如果你没有在那里接受初中的教育,你要过来接受高中的教育,这里面可能就会涉及到一个变相的高考移民的问题。因为他流入地的那个地方,肯定是教育的水平程度要高,升学的机会也比他原来的要高。
   
    所以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最好你要读完初中,或者你要读一、两年初中,然后这样就等于读了初中,然后参加当地的中考,而且你录取的批次线(音)和原有的流入地学生是一样的政策,你也必须达到他的那个中考之后录取的资格线。你比如说城里的孩子要去参加中考才能到读高中,你一来你不参加中考就可以读,这个也不行。所以他要有那么几个条件,这个对他不算过分。如果父母亲在这个地方已经办了暂住证,有了固定的居所,确实是在这个城里面发展,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把小孩接来之后找一个学校,确实是在这里发展,为当地作贡献。那么当地政府应该考虑到这个情况,放开,让他读高中。

    主持人:那这个是不是就是您提的代表意见中提到的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高考具体办法的建议,包括参加中考的建议?

    周洪宇:对。因为2003年我当时提出来,要解决他们进城入学的问题,那这个问题从03年到06年、07年以后,这个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

    主持人:就是义务教育解决了。

    周洪宇:当然,有些流入地解决得好,有些地方差。比如武汉市,原来武汉市的时候,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武汉市当时作为流入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16.8万,在中央的有关规定还没出来之前,我们就已经解决了13万多。

    主持人:就是动作比较快了。

    周洪宇:动作很快。其他的呢又进了相应的民办学校,简易学校。现在这批人他已经读完了义务教育了,小学、初中完了,高中。还有的呢是高中也完了。就像刚才我说了他在地方读了初中,初三完了然后又读完了高中,那么他就有了高考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个高中呢?我刚才说了,除了前面的基本条件以外,还一个就是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生源的情况,可以先从中职这块放开。那么对于高考这一块他的一个前提就是他在这个地方要读完高中三年,不能变成变相的高考移民。这里面当然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我个人的建议就是按照分类、分步、循序渐进的原则思路,采取一种限额审批、提前公示。首先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龄,就是年龄段,比如把要读高中这一段的学生的生源要测算出来,当然,包括后续的和这之前的读完初中的。你首先要把流动人员子女的总量要算清楚,然后要把当地教育资源、财政资源可以支撑的那些因素也要计算清楚,就是你可以承受多少。算清楚之后,就要建立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对于这个指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