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教师节专题 > 我们身边的榜样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弘扬和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人
 
 

——记民进会员、锦州师专退休教师许正元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前夕,笔者有幸采访了心仪已久的许正元老师。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大汉,方方正正的脸庞棱角分明,透着坚毅与执着。一米八的大个,75岁的许正元腰板挺得溜直。他满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为弘扬和纯洁共和国的语言文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化修辞方面的许多空白,成为新中国编撰词典最多的人,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又是热衷于为国家和地方许多报刊纠正刊误的人,被誉为“挑错大王”。

   为了让采访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他,许正元拿来了满满两纸箱字典、奖状和旧报纸。细心的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起他以及与别人合作编辑出版发行词典的故事,津津乐道地介绍着他为报刊挑错的经历。听他叙述坎坷经历和坚持编写词典、为报刊挑错的往事,看到宣传他事迹的篇篇报道和他荣获的张张奖状、证书,我不禁对老人家肃然起敬。谁能想到这位成就斐然的共和国骄子,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坎坷人生,铸就坚毅

   1935年,许正元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官商家庭。锦州刚解放时,父亲因“曾为日本人做事”而被开除公职,家也被抄了。已经考上初中的许正元受到牵连,因政审不合格而被取消录取资格。失去了接受初中教育机会的许正元刚好15岁,只好到锦州纺织厂当学徒工。酷爱读书的他整天把一本老字典放在衣袋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贪婪地背读。依靠字典的勤奋学习,几年后,许正元不仅掌握了大量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而且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到市图书馆阅读大量名著。不乏聪明才智的许正元悟出一个道理:字典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太重要了,从此他对字典爱不释手。

   好运并没有因他勤奋好学而眷顾,相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958年,许正元给在北京师范学院的哥哥写的一封信中,对当时的“反右”斗争、“大跃进”,特别是对“大炼钢铁”流露出了忧虑和不满。就是因为这封信,改变了许正元的处境和命运,使他沦为阶下囚。原来,他的信不小心被别有用心的人拆看,并交给单位领导和公安部门,结果他被打成反社会主义的坏分子,判三年劳动教养。临行前,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带上自己心爱的字典。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

   在劳动教养院里,许正元每天都要搬运十几吨重的钢铁,接受着繁重体力劳动的考验,但他仍然抽出时间学习,坚持背诵字典。与此同时,他又从高墙内一些老知识分子那里借阅了几十部古典名著和世界名著,令他大开眼界。就这样他一点一滴地积累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底蕴。他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徜徉在浩瀚的书籍里,为弘扬和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届科技大会,邓小平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春江水暖鸭先知”,他如饥似渴地将人民日报有关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的消息读了一遍又一遍,许正元敏锐地感觉到,祖国科技的春天来临了。当他得知,在这次科技大会中,国家决定今后要有计划地出版一些各类工具书时异常兴奋,有如久旱逢甘雨,他想,自己大有用武之时到了。他连夜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写了一封长信,介绍自己编写《汉语成语大词典》的情况,汇报了自己希望彻底改变“大国小词典”尴尬局面的想法。意想不到的是没到十天,他便收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给他的回信。信中对他几年来辛苦编写《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行为大加赞赏和鼓励。又介绍说,国家已将编写汉语词典的任务交给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你可以与聊城分院联系。这一年5月,几经测试,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正式聘许正元为《汉语大词典》编写组编辑兼中文系教师。是党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人们解放了思想,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使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和复兴之路。也正是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让许正元梦想成真,由一名工人成为大学教师。历经11年,当《汉语词典》正式出版发行后,许正元回到锦州,被安排到锦州师专任教,为大学生上“词汇课”,他的课深受欢迎,经常是座无虚席,直至1995年退休。

   一息尚存,从吾所好

   按照许正元的话说,他平生不嗜烟、酒、茶,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目前,他已有藏书6000多册。在长期读书中,养成了爱翻字典和词典的习惯,每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他便马上翻阅字典和词典,从不放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词在词典里竟然找不到。这也难怪,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解放前识文断字的人又是少数,尽管上个世纪初叶“白话文运动”使中国的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普通话在国内的普及和在国外的流行,现代汉语亟待规范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原创性强、学术含量高的工具书极其匮乏。以成语词典为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只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合编的一部规模很小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像“否极泰来”、“白云苍狗”、“龟龄鹤寿”等等大量成语,在这部小词典里根本找不到。为了填补国家空白,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了改变我国“大国小词典”的落后面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许正元开始动手编写一部较大型的《成语词典》。

   许正元说,以我的小学文化程度而言,要独自编写一部上百万字的《成语词典》不啻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我并不灰心,坚信“有志者事竟成”这条古训。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历经千辛万苦,1977年,许正元终于编成了第一部有8000多条成语,约100万字的成语词典,是北大中文系编写的成语词典词汇量的五倍。但由于当时他还是“摘帽的坏分子”,无出版的可能,脱稿后只能闲置在家“孤芳自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改革开放给了许正元编写的词典出版发行的机会。1982年以后,他编撰的《汉语成语词典》、《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八用成语词典》,以及与别人合作编辑的《汉语大词典》等相继问世。

   在许正元的意念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汉字和词汇,他对错用字词的行为有一种本能的敏感。无论是谁,说错了写错了,他都像条件反射一样把这些错误挑出来,予以纠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挑错占用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生活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他为同事的语病挑错,为街头的标语纠正,为书面语言勘误,为国家及地方的报刊挑错,多年来,许正元成为中国文字“打假第一人”,“挑错大王”的美誉在神州大地不胫而走。被他勘正的报刊涉及200多家,他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辽宁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及辽宁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聘为特邀评报员、观众评议员和观众监评员。因为挑错,他以文护法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发行商告上了法庭,并打赢了官司。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报刊挑错,特别是为国家级的报刊挑错谈何容易,殊不知许正元为此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和牺牲。他首先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原文,还需要有鉴别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又何止是一年半载的工夫。这种工作枯燥乏味不说,还要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能够坚持下来,真是常人无法想象。老伴和孩子们对于他的做法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为了方便查阅和检索,他收集和整理了十万多张卡片,书籍和卡片占据了书房的整个空间。编词典也好,挑错也好,都要耗费人的大量精力,甚至是生命,究竟值不值得?许正元认为,每个人终究都要面临一件事,那就是死亡,在生与死之间其实就是几十年,何不选择活得充实呢?要充实就要不断地学习,就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当然这是要付出,究竟怎样看待付出与回报,有人说,你许正元做的都是下一辈子才能见效的事情,何苦呢?他说,我知道编词典实质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我愿意做,值得做。许正元就是这样以自己无怨无悔的做法诠释了生活中舍与得的真谛。

   许正元说,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富于哲理和表现力强等特点,运用得当,可使语言生色、文笔生辉。而成语连用,如同用两只筷子吃饭、用两条腿走路一样,它的功能、特点和表现力是单条成语无法比拟的。于是,他又投入到编写填补国家空白的《连用成语词典》的编撰中,该词典已出版,共100万字。

   至今,经许正元独立编写和与他人合作编写的各类词典总计16种,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诗词成语典故注释》、《初中、高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汉语大词典》、《分类汉语大词典》、《八用成语词典》、《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公关交际用语词典》、《古今连用成语词典》、《常用错的字典》、《常见错用字词词典》、《建宏八用成语词典》、《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常见错读字词词典》、《连用成语词典》、《十用成语词典》、《汉语生词难词词典》等。事实表明,许正元是我国出版词典最多的人当之无愧。

   现为中国辞书学会会员的许正元,是该学会在辽宁乃至东北为数不多的会员之一。由于他敢于挑战一些词典或所谓规范词典的规范性,经常被特邀参加国家级语言规范与辞书编撰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几万字的学术文章。鉴于许正元在编撰辞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他奖励证书写道:“《汉语大词典》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您在编撰出版《汉语大词典》工作中作出了贡献,特授予荣誉证书,以示表彰。”由于事迹突出,值得宣传与表奖,如今,许正元被省市政府、省市民进组织授予的各种荣誉和奖励数不胜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然已经是75岁高龄,可是许正元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正在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目前他正在编写一部新的词典——《实用汉语多音字字典》(约60万字),这也是一部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许正元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温迪)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