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潇潇
又逢丹桂飘香,《民进之声》自1998年成立以来已走过整整十三载。十三年的时间,是初出茅庐到羽翼渐丰的阶段,其中经历了探索的艰辛,也品味到了成就的喜悦。创刊以来的十几年间,时代的足音无时不刻不在鞭策着我,会员的翘首企盼更让我未敢懈怠,唯有埋头向前。记载着《民进之声》成长的每一期报纸放在桌上,里面有前辈的努力,有我们小辈的汗水,有领导的关怀,有每一位会员的投入。翻开《民进之声》的每一期报纸,我可以自信地说,无论你是不是民进的会员,无论你了解不了解民进,相信你一定会感到振奋,相信你会体会到民进的思想,看到《民进之声》的进步。
创刊之初,由于没有办报经验报以“小试牛刀”的想法,《民进之声》是一张四开的小报。但是编辑部秉承“小报大精神”的理念,担负起宣传政策方针、教育培养会员的重任。我是从2005年来到宣传部开始从事会刊编辑工作的,作为编辑,过程是快乐的,也是忐忑的。在辛苦体会一种快乐,也在审核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既能加强对文字方面的练习,也得到学习和补充,从而对自己和文字有了新的认识。
几年的编辑工作过来,让我由衷的感觉到两个字——坚持。坚持是耐力和责任的体现,作为一名编辑,光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在没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前提下,对文字的热爱与责任感才是永恒的动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也感到做编辑的枯燥,和时间的付出。每天除了忙碌完事务性的工作,还要对着电脑端坐,一篇一篇地看着报送来的稿件。标点,错别字,对主题,结构,语言……一一的审核。每次开始审稿都很兴奋,每打开一篇文章之前,都在心里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在这种审稿状态中,既修炼了自己的耐性与审核态度,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字水平及鉴赏力度。每遇到好文章时,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情节,有时一口气看下来,竟忘记了修改,然后再返回从头检查。这种审核习惯我没觉得麻烦,相反却培养了我良好的读文习惯。能在文字中领略情感的共鸣,那种心情真得是无法言说的。
在审稿中,我除了在标题做简单修改或对病句、错别字修改以外,不会擅自修改作者文字的内容。我想,每个作者对自己文字的心情如同自己的孩子,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也有例外。审稿至今有一篇稿件让我修改最多,就记录李璞玲老师毕节支教的《走进毕节教育,走向毕节山水》。文章描写的事迹非常感人,出于情感的充沛与共鸣,刚开始我只是对描写语句进行简单修改;后来,为了突出生动性,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对文章的结构做了调整;再后来,为了掌握主人公的语言、神态,我直接去到李璞玲老师的学校进行现场访问。最后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人物报道便完成了,刊登在《民进之声》上,不久被《团结报》转载。今日回头再看,正是因为这篇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好文章能感动编辑,好编辑更要能较真。那一霎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编辑的那份愉悦与骄傲。
我做编辑工作还体会到两个字——奉献。编辑工作是一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职业,无论你改的再好,最终荣誉都应是原创作者的。有人曾劝我别太认真,简单改改就行了。我没有听劝,因为我要对我的读者负责,对把这份担子交给我的民进前辈、领导负责。好多好多的人给予了这份报纸极大的期望,他们每期把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办报纸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核对发行地址、发行报纸、寄发稿费等等,每期报纸都需要这样循规蹈矩、默默无闻地做,急功近利的人肯定是做不来的。
接下来再说说会刊的专业特性。《民进之声》的生命力来自于她特殊的党派性,因此我要不断发扬她的特殊属性。
《民进之声》刊发的文章从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到市委会换届大会的召开;从深入研讨统战理论,到记录普通会员点点滴滴成长经历,《民进之声》见证天津民进所走过的每段历程。所刊文章多次被《团结报》、《人民政协报》、《民主》、《天津政协公报》、《天津统一战线》转载。《民进之声》记录这些历史,她将在民进的丰碑上留下永久的印记。
《民进之声》为基层组织提供了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区委动态、支部扫描、会员风采、光荣榜、回音壁、熠熠星光等栏目专为报导基层活动所设。《民进之声》还不定期制作各基层组织专刊,例如在设立的北辰区工委专刊,既有老支部主任谈《北辰区民进组织的诞生和发展》,还有区委主委、副主委谈民进工作――《曦晖朗曜诉衷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外还有该区画家段光忠《世世吉祥》的丹青水墨画。多角度、分层次展现了基层组织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
《民进之声》为读者解读时政信息,传播新鲜的文化思想。在纪念十四号文件颁布十五周年之际,《民进之声》推出了专门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专刊,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三个代表”思想和民主党派进步性的关系。《民进之声》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广大读者献上《中国新教育风暴》这一精神大餐。该文在灌输式教育风行的今天,点燃了一颗“探究性学习”的火种。《民进之声》希望通过这颗火种在广大天津民进会员中形成燎原之势,把我们的学生、孩子从禁锢中彻底释放出来。
《民进之声》为会员们搭建了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刊发的作品有珍闻掌故、谈往忆旧、津沽史话、老年视野,有摄影、书画、篆刻、民间工艺品,有散文、小说、诗歌、杂文。我还深入到会员中采访,先后推出了《撑起商业保险天平的人――董敏》、《支教大潮的一朵浪花――傅顺利》、《徐炳富老师和他的体育人生》、《赵惠琴:商业进社区 给老百姓一个舒适方便的家》等作品。十三年来,我欣喜地发现,民进会员中藏龙卧虎,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亟待来挖掘。而我也乐于做一个“贪婪”的淘金者,让深埋的珍宝大放异彩。
《民进之声》拥有了自己的创作队伍和自己的读者。《民进之声》的编辑部主创人员有的经历过戎马倥偬的年代,有的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还有的富有青春朝气,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正是这样的一支队伍,不受固有的旧框框的束缚,执著于公平与正义之间。《民进之声》不仅仅是事实的搜集者、数据的罗列者,我们有思想,我们有体悟。《民进之声》的另一个法宝是我们可爱的读者。他们关注《民进之声》,支持《民进之声》,爱护《民进之声》,十三年之中我们收到读者来信不计其数,我们刊发了其中50余篇。
展望未来,我将不辱使命,继续秉承宣传民进,报道会员的办报宗旨。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为消除信息的冗余度而尽责效命,去其虚伪,取其真实,用重新整合的手法,发掘其中的效用和价值,这才是万物进化之根本。作为民主党派机关政报,既要深入江湖体味民瘼,及时、全面地掌握第一手的社情民意信息,又要探轶庙堂触摸国脉,发挥参政党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根本。
(来源:民进天津市委会)
(责任编辑:夏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