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热烈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 > 我们今年这样过教师节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欢度教师节
 
 

  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第27个教师节前,有机会见到当年的老同事,老朋友,真的很高兴”。9月7日,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的第27届教师节团拜会上,曾经在我省教育战线奋斗几十年的近60名老校长、老专家、老局长相聚一堂,他们当中,有的已是90高寿,平均年龄都在70来岁。面对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每一个都透着欣慰和喜悦,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都直抒胸臆,言语间,那份浓厚的教育情结挥之不去。

  “有3件小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曾在教育系统工作过30余年的省教育厅原厅长杨崇龙说,上世纪70年代中旬,到陆良县调研教材审编情况的杨崇龙记得,尽管有了群众集资建盖的新学校,但因农村办学条件艰苦不安心,许多老师来了半年左右就调走了,村支书把为老师找媳妇安家当成自己的工作。事隔10年,杨崇龙去香格里拉调研时了解到,坚守在一师一校的教师,一旦放学后就面对着空空荡荡的校园,只能用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来消除寂寞。近日,因为孙女读书的缘故,他得知一位对班级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教师,因忙于工作30多岁都未生育,此后又因积劳成疾而身患重病。几件小事,让他对继续改善基层教师艰苦的工作环境充满牵挂。

  云南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西兢强今年已有79高龄。她建议今后这样的小型座谈应多举行一些,相信老同志们是关心教育的。同时,高校在发展中应各扬优势,而不能不具条件而重复办专业。“感谢老领导、老专家们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借教师节之机,能够面对面听大家叙叙旧,对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感受得出大家对教育的情感始终未变”。在认真听取座谈发言后,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表示将汇聚大家对教育的关注,继续走好改革发展之路,让云南的孩子共享全国教育发展的成果。

  记者 罗霞

  昆明民办教师共话教师节

  本报讯(记者 李沙青)“我们来到更大的城市却走进了更小的学校,但我们深深体会到公办民办都一样。”日前举行的昆明市民办学校教师节座谈会上,民办教师们表示,昆明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的各项措施正逐步落实,这也让大家信心倍增。

  自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后,昆明民办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每年1300万元的市级专项资金奖励、民办教师社会保险的落实、公民办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活动等,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心,证明了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恒心。

  来自五华区一所民办学校的陈同学告诉记者,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他从家乡的公办学校转学到了昆明的民办学校,尽管现在的学校比原来的学校小了,但现在的老师同样关心自己,同样倾尽全力地教给自己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云师大:植根教书育人事业

  本报讯(记者 李沙青)9月9日,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洋溢着节日的氛围,近200名教师代表满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
  多年来,学校广大教职工崇尚师德,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以自己崇高的品格、风范和敬业精神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光辉典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心所思,情所系,技之长,都集中到学校各项重要工作之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表现出了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挑战困难、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学校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有效提升,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一致认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一个受社会尊重、同时又承担重要社会责任的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身上,既承载着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承载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未来。大家表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守教师的信念和理想,植根教书育人的事业,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来源:云南日报网)

(责任编辑:夏传磊)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