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2011年两会专题 > 民进代表、委员风采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冯骥才:要培养非遗专家 承担源头记录的工作
 
 

   中国网3月10日讯 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姜昆、吕章申、龙瑞、尹力、韩红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

   在回答有关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问题时,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绝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后面并没有专家。过去我们所谓的非物质遗产,民间文化是生活文化,它从来不是一个学术的对象。现在进入了学术领域,把它作为人类学的、民俗学的、文化学的、历史学的、美术学的等等的时候,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过去没有专门的专家。跟日本不一样,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每一项后面都是一群专家。我们没有专家,一旦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了,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那专家应该做什么呢?冯骥才说,我最近就提出一个想法来,我们做源头纪录,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布老虎,在我们的大学里就有一个组,现在正在做的。沿着黄河流域这五个省,在所有有布老虎的村庄里,现在还有最后一代,基本是做70岁以上传承人的原始记录,记录以四种手段,文字的、照片的、录音的、录像的,存入档案。

   冯骥才说,因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我们现在拿它发财,我们要留给后人,要给后人共享。我们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它的源头是什么样子的。

   冯骥才介绍说,在两会期间我们还开了一个研究会。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两大块,一个是文字的,精英创造的,文本的文学;还有一种是普通百姓创造的、集体创造的口头的文学,《诗经》就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集成。很多年来,对于我们的口头文学我们这些年来记录了多少?史诗、叙事诗、神话、歌谣、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灯语、歇后语,我们搜集到现在有8亿5000万字,而且都是手抄的,我们现在要把它数字化。当然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想法阻挡非遗产业化和政绩化的潮流。但是专家要做的事情,要做必须承担的事情,我们要绕到产业和市场的前面,做源头记录的工作。

 

(责任编辑:夏传磊)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