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其预测煤炭资源量约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量的40%,居全国之首。同时新疆煤炭资源还具备煤质优良、开采条件简单、开采成本较低等特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疆煤炭在我国能源及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2010年上半年,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确定新疆作为国家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新疆煤炭资源的定位,由储备基地转变为战略基地,新疆煤炭工业迎来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具备影响力的电力集团和大型煤炭企业都已进入新疆跑马圈地、抢占资源,其势头之猛、涉及面之广均属空前。同时,鉴于新疆距内地目标市场距离遥远,铁路、电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这些投资煤矿的大型企业都宣称将在当地投资建设煤化工项目,包括煤制天然气、甲醇、二甲醚等。为了实现区内煤炭产业的全面协调有序发展,新疆已组织编制了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以及吐(吐鲁番)—哈(哈密)商品煤东输基地、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伊犁煤化工煤电基地、库(库车)—拜(拜城)焦化基地等4大煤炭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根据相关规划,新疆2015年、2020年煤炭产量将分别达到430Mt、776Mt,煤化工项目转化煤量分别达到180Mt、311Mt,燃煤电厂转化煤量分别达到107Mt、和233Mt。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植被稀少,土地沙化严重,荒漠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2%,沙漠化面积约占48%,而绿洲面积仅占4.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同时,新疆水资源短缺,且区域分布不均衡,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西北与东南水资源量相差悬殊,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条国际河流,地下水资源主要靠地表水转化补给,平原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有限,地下水资源短缺,个别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 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建设,必将造成大面积地表剥离或沉陷变形,从而对风蚀戈壁几千年来形成的地表天然保护层造成破坏,进而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其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大量煤化工、煤制天然气以及煤焦化项目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另一方面煤化工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将会对当地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仅如此,新疆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环境问题关系新疆民族团结、关系新疆发展与稳定。新疆又是边境地区,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界河众多,跨境环境问题复杂,环境污染问题将影响与邻国的关系。因此,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煤炭转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一定要汲取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无序开采饱尝苦果、艰难转型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下一个10年西部大开发加强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措施,并尽快从国家层面开展新疆能源开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煤炭资源开采规模、下游转化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坚持高起点、高水平,严把企业环境准入关。推行规模化开采、绿色开采,提高对入疆煤炭投资企业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及循坏经济水平的要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 3、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重点试点领域,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益者,除负责修复受损区域生态环境外,必须向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地区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偿,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利益关系。 4、国家应加大对新疆环保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新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新疆环保工作整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