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2011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屠杰委员: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了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大国。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接115相比尚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实力仍然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虽然已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但集约化程度不高;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文化产业依然处于劣势,没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生产出大量具有国际名牌效应的优秀文化产品,依然存在着文化贸易逆差,还没有产生一定数量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与国外相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高;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缺乏,将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管理体制也相对落后。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人才问题。人才资源的匮乏大大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是资金的短缺给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制约,科技水平不高,造成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另外,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使文化企业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建议:

  一、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文化产业的战略就是指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性考虑,长期指导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地位,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对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只有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应该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的战略性机遇,努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看到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二、要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只有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才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强调文化产业对发展文化的作用,尊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保持发展规划的连续性、科学性。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由于文化事业关乎意识形态问题,也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发创新型文化产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要深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创新能够开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保证文化建设有大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应从根本上去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束缚,使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问题得到解决,解放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使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释放文化艺术的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意力量自由迸发。首先,应对文化产业实行管办分开,使管理体制得以理顺,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通过明确文化单位与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强调文化企业的法人地位,消除行政干预。其次,应改变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主要采用政策引导的模式,摒弃那种政府统包统揽的直接管理,转而使用间接管理方式,树立对文化企业的服务意识。此外,应加强文化产业的内容监管,杜绝文化垃圾,对文化产品思想内容进行监督,确保文化产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前进方向。

  四、要培养文化产业多元市场主体。积极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资体制,在文化产业中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形成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投资渠道过于单一,投资总额严重不足,只有形成国有文化企业和非国有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积极促进团体、个人对文化事业的捐赠或者投资,努力促进社会人士对文化产业的赞助,鼓励民营经济在文化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外资。

  五、要加快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要努力推动我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努力与国际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接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鼓励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同时要重视品牌战略,通过品牌开拓文化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才能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培育我国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

 (责任编辑:夏赟)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