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2011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屠杰委员:关于设立中国艺术院和艺术院院士,促进中国文化崛起的提案
 
 

  一、“文化全球化”迫使“中国文化崛起”

  当今世界,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经受着严峻考验。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以“大国崛起”的新形象屹立世界。但必须看到这种崛起有它的单边性,即“经济崛起”,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未能转化为中国的价值观有力地挺进国际,影响世界。随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文化崛起”已势在必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西方强势文化正在迅速向全球渗透,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人民的价值观。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对其它国家民族文化的冲击,是对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压迫,一种文化侵略,不断地传播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西方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图谋对文化全球化的控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西方的文化产品如美国好莱坞大片等在我国文化市场上已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它们所宣扬的文化精神、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已经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的大片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娱乐,芯片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当前必然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境地。为应对文化全球化,促进文化崛起,中国要用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占领国内文化市场,并且要挺进国际,走向世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文化,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建议设立中国艺术院和艺术院院士。

  二、设立中国艺术院和艺术院士的必要性

  中国艺术是兼收兼蓄,海纳百川,扎根民族,扬我之长的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历代留名或未留名的许多出类拔萃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尤其是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一批在海外声誉卓著的华人学者、艺术家回到了祖国,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中国文化艺术跻身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这批杰出的文化艺术精英,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文明创造,极大地丰富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光大,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顺应世界潮流,吸引更多的海外具有国际性声誉和影响力的杰出的华侨、华裔、华人艺术家投身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崛起”,建议国家有关方面设立中国艺术院和艺术院院士,分别作为中国艺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和称号。

  中国艺术院院士,应该是在艺术方面享有世界声誉和影响力,且做出辉煌成就和重大贡献的,是中国艺术界的杰出代表。院士以振兴中国艺术为己任,在把握艺术发展方向,在参与国家重点艺术工程项目的决策、咨询和创作,在研究和保护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培养年轻艺术人才等方面积极工作,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积极开拓者。

  我们正在开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世纪,中国艺术院应该引领全国艺术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中国艺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既深入人民,又走向世界。同时,应有能力加强与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有关机构的联系,开展与世界各国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各国优秀艺术成果,增强中国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艺术院将为促进“中国文化崛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对艺术作品民族化、精品化的尝试,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向世界传达中国一贯的和谐文化,让世界看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精髓。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确立“民族化、市场化、精品化”战略,大力促进中国文化崛起。为此,提议中的“中国艺术院”在文化艺术市场“精品化”战略中将大有作为。在制订“精品化”战略的发展规划,确保优秀作品有序生产、提高创作效率;在尊重“千锤百炼、反复磨砺”的艺术创作规律,倡导出“精品”等方面,艺术院士的作用将是无可替代的。中国艺术院院士的称号不仅意味着荣誉,也意味着将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对院士的遴选,把艺术界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艺术家都选出来,成为艺术学科带头人。激励青年一代献身艺术,攀登艺术高峰。

  中国艺术院和艺术院院士的设立,将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崛起,走向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责任编辑:夏赟)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