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2011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冯骥才 > 提案议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反思文化 “空巢”现象
 
 

    对旧城的改造让众多城市趋于一致,越来越多的城市缺了那一份独特的韵味,多了份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气息。古村落的消失、民间艺人的减少、民间文化的失传,渐渐地,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便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但是现在西方人“很得意”,因为现在我们所用的东西几乎都是西方人发明的。比如说麦克风是西方人发明的,日光灯是西方人发明的,衬衫是西方人发明的,手机、眼镜、手表,包括你正在用的塑料杯子都是外国人发明的。那什么是中国人发明的呢?中国人对这件事情好像很悲观。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使用的主要是以西方为主的文化。我们东方的文化,因为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这一块文化和智慧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我们东方的智慧,东方的传统,我们独有的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都蕴涵在我们的文化里,但是现在我们的文化载体正大量地从生活中失去,而且是不知不觉地就失去了。

   首先一个消失的文化是在我们的城市。人类对自己文化的最大的创造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也是多样性。如果我们不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我们的城市必然也要成为濒危城市。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的660个城市在改造的口号下已经变得完全一样了,千城一面,但是没有人感到可惜。说句实话,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如西方人。西方人很讲究历史感。去过欧洲的人都会深深地感受到,很多欧洲人、包括农民的家里面,都会把他祖奶奶的一把椅子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因为它是充满情感记忆、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欧洲的很多家庭中,没有向我们那样把彩电搁在中央,他们都是把他家里的一个历史搁在中间,他们有这样一种精神。但是我们的城市现在正在迅速的消退,现在的城市基本上长得差不多。

   文化的另外一个丧失在于中国古村落的消失。现在中国的村落,除去西塘、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这些所谓的江南六镇保护得还比较好,其余基本是在消失。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国家,你去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就会发现这些古老的村庄像诗一样的优美。而我们呢?我们现在的古村落,包括西递、宏村,这种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进去一看,基本上都是新东西。他们不是喜欢新东西,只是因为卖老东西能够赚更多的钱这些古村落基本上被那些文物贩子们给掏空了。我观察北京潘家园已经十几年,后来写过一篇文章《从潘家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最早这些人往外卖东西的时候,是家庭的细软,再发展为卖墙上的字画、卖家具、卖房子里面的文房,最后卖什么呢?卖牛腿、卖柱子,到最后房子全没了。所以现在还保留的这些地方,我把它叫“文化空巢”。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出现了“空巢”现象,这是很令人痛惜的事。我经常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骂我们是无知的,因为在文化转型期,我们所做的远不如欧洲人。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还是比较穷,先解决肚子问题,等富了后再去思考文化、精神层面上的问题。可什么时候才能想到文化呢?一个国家富,当然好,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富到哪儿去才算是一站呢,才能联系养育我们生命的文化呢?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不只是语言,不只是我们所用的词汇,我们很容易用同一种表情、同一种方式来进行交流,那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应,这种感应是共同的文化所造就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要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年轻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就是对理想的追求。此外,建设自己高贵的灵魂也是极为重要的。我认为知识分子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独立思考,对生活有独立的思考、思辨;第二个特点是有逆向的思维,顺向的思维没有价值,就是要反过来考虑,想一想这么做对还是不对;第三个特点是要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相同的意见和声音是没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夏传磊)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