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坐着一座楼。”这是百姓对官员“坐骑”带来沉重财政负担的一个形象比喻。不合理的公车消费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黑洞,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之一,多年来,推进公务车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就是其中一个。
在2003年,刚从中南财大教师岗位上转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位子上的叶青,就“炒”掉了局里给他配的司机,自购私车上下班。这是他实践“叶氏车改”的开始。
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几乎年年呼吁公车改革。
昨日,叶青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透露“今年将有公车改革意外惊喜的消息”。叶青所指的“意外惊喜”,或许是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方案”已有初稿。
他还大加赞扬“杭州车改很科学”。
特派记者陆晨阳王屹峰发自北京
公车每年花多少钱没人能说得清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
2010年,有消息称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至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民间的说法是每年公车消费过4000亿元。对此,叶青更相信4000亿的算法更合理。
2009年末,受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担任组长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行政成本课题组,奔赴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就公务用车使用现状进行调研,提交了一份名为《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的模式与建议》的调研报告。
调查显示,一辆公车每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5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而且使用效率不高,浪费很大,公车经费支出在行政开支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加大了行政运行成本。
导致单车成本较高的有两大原因:一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屡禁不止;二是超编配备公车,财政负担沉重。
“机关车辆公用私用边界模糊,管理存有漏洞,这不仅背离了公车的属性,而且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损害了政府形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说。
叶青今年提出公车改革建议里,第一条就是明确“什么叫公车”,他说,这个概念不清楚,公车花多少钱就算不清楚。
七年前就传厅局级等干部取消专车
1993年开始,我国有地方开始尝试公车改革。当年,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率先开始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车改当年,沙田镇的交通费用节约率就达到54%。
2001年3月,在“经历多次讨论酝酿后”,北京市在大兴西红门镇试点“货币化”车改。根据车改方案,除保留镇党委书记、镇长公务用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面包车外,其余公车经评估后就地拍卖。车改后,机关车辆由原来37辆锐减到6辆。
2010年,“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新闻发布会宣布,“本市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这一年,按照有关媒体发布的数据,北京市内已有公务用车70万辆,放在一起所占面积会超过14个天安门广场。
2005年11月,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元慎证实,国家已开始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车改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及以下的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
有媒体说,2004年我国政府的汽车采购额高达500亿元。在有些地方,老百姓把官员的“坐骑”比喻为“屁股底下一座楼”。
王元慎说,公务用车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超编制和超标准配车、运营成本高、行政成本开支过大以及公车私用等问题。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以及观念的不同,公务用车的改革应该在试点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比如货币化改革、代金券以及加强管理等。
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再次提出“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网上公开查询记录。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
杭州车改取消机关一般公务用车
2009年,杭州市取消机关一般公务用车,按月按人发放交通费用补贴。
2010年1月,云南省昆明市也在主城四区内实行公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试点,据称每年可节省交通支出2588余万元。
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李丹阳总结,目前各地的公车改革试点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原有公车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中心名下,机关领导、办事职员用车需要向该中心申请。另一种方式是进行货币化改革。政府各部门各级官员享受一定的交通补贴,彻底与公车分离。
国内一些地区也相继进行了公车改革,但却被指“变相加薪”带来新腐败,大多以失败告终。
2011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下发的两份文件却给“沉睡”的公车改革注入了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降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采购价格,明确要求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比此前的标准降了2万元。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条例)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征求意见稿对公务用车的配备原则、县级以上政府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的责任、公务车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的考核以及公务用车相关管理的罚则等都具有高度针对性,体现了政府用法治手段深入推进公车改革的决心。
上个月,国管局公共机构节能司司长何长江表示,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数量减少1442辆,减幅达37%。
两年车改杭州减少公车三分之二
对于杭州的车改,叶青一直赞赏有加。
从2009年开始,杭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改革后,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杭州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经过两年车改,杭州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减少到400辆左右,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杭州有关部门对车改前后财务开支进行比较发现,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
据统计,前两批市级机关车改后,杭州市用车补贴比车改前公车开支下降了32%,有效解决了公车私用及超编、超标购置配备公车等弊端。
到去年7月底,除杭州市公检法系统和杭州市政府三个驻外办事处暂不实施车改外,杭州全市87家市级机关共有800辆公车参加改革,这意味着杭州所有的市管干部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都不再配备公车。
“去年8月,我到杭州开会,专门腾出半天的时间,去看了杭州的车改,感觉很不错。”叶青说。
公车上缴统一处理,向公务员发放“车贴”,杭州的车改方案和叶青的想法,很多地方吻合。
“现在每月的汽车补助是1000元,一年给我1.2万元。而25万元的公车,开10年,一年折旧2万,加上一年的司机工资,以及车险、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费用。算下来,自己开车上班,每年给国家节省8万元。”叶青说。
“自己开车每年还要多掏两三万元钱。拿补贴自己养车,又多花很多钱,这是很多人不愿公车改革的原因所在。”他举例说。
“如果很多干部都这样想,我们的公车改革就很难进行。只要每个人都摸着良心来思考问题,都不会反对车改。车补少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叶青说。
叶青大加赞扬“杭州车改很科学”
杭州规定,根据杭州狭长形的地形特征,规定杭州市区(含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的行政区域为车贴区域,车改人员在此区域内从事公务活动不再报销交通费。
到其他区域从事公务活动的,其交通工具自行解决,按照现行差旅费报销规定执行。
叶青说,杭州的车改很科学。他特别提到,杭州成立了一个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去年来杭州的时候,他还特别去了公车服务中心。“关键是减少了公车司机,这可是个特殊群体。”叶青很看重这一点。
叶青说的这个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主要保障车改单位大型公务活动接待、重大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重要执法公务活动、特殊机要文件专递等专项集体公务活动用车,以及为个人公务活动提供一定的用车服务。
车贴具体怎么算,叶青也有一个理性的规划。
他建议,国家要确定一个各级别干部车贴的弹性系数,让各地可以在这个上下线内,根据各自的财政情况,在这个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不能超标也不能降低,这样地方就好操作了。
“人大代表的身份,让我说话有了最高的平台;副厅级干部的身份,职务不大不小,有公车不用,让老百姓觉得有希望。”叶青风趣地说,几年前,就有网民说,在中国最适合谈车改的人就是我,现在有专车而不用的官员还真不多。
(责任编辑:吴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