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约会(2012年3月3日,两会手记之三)
——木棉花开北京城


每年两会,总是我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除正常参加会议的所有活动外,还有许多媒体记者车轮采访,许多新朋老友见面交流,属于自己的时间有限得恨不能以分计算,只能把休息的时间压缩再压缩。
所以,早晨4点半起床,发微博,回邮件,改建议……在一天正式上班前,提前工作了近半天。
上午9点,在中国青年报社参加由中青报社、中青在线和搜狐网联合举办的两会在线访谈,与网友交流“4%到位后,如何保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话题。访谈由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原春琳主持。
教育经费占GDP的4%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估计会实现这个目标。4%到位以后,增加的钱应该怎么办?我个人主张主要应该用于促进国家的教育公平。
80年代以来,我们走的是效率优先的道路,各个地方建设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结果造成了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拉大,地区和地区之间教育的差距拉大。很多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和教育不均衡发展有关系,比如说择校热。那些相对来说好的学校已经是几十年投资的积累,集中了最好的资源,一下子要跟其它学校拉平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政府首先必须要把增加的这笔钱用在雪中送炭,帮助最薄弱学校发展的方面。从管理学的木桶原理来讲,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这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短板有多短,如果短板短到零,木桶就无法盛水。所以,把短板拉长,应该是下一步教育最重要的方向。
刀刃最薄,把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要把钱用在最薄弱的学校,最边远地区的学校,最弱势人群的教育上,用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智障残障儿童等特殊人群上,用过去长期以来欠帐太多被忽视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大学,应该优先向地方高校倾斜。
总之,教育经费应该用来推进公平,促进平等竞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质。
上午10:30在中国美术馆参加《木棉·岭南风骨》陈永锵作品展。陈永锵是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也是我们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的理事,前年我们一起赴台举行开明画院的展览,他的豪情慷慨,他的诗情画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广东以后,他写了一幅“开开心心从艺,明明白白做人”的书法送我,演绎了他对于开明精神的见解。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人,陈永锵对那方热土有着特别的感情。木棉,是他作品的重要体裁。他曾经深情地告诉记者,他是木棉树下长大的孩子,他画红棉是因为一直由衷地喜爱它。木棉是广州市花,也是岭南风骨的重要体现。那种“顶天立地自成姿”的魁梧挺拔、枝干纵横的雄浑舒展,花开时叶片几乎落尽的炽热灿烂,向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展览的60幅木棉作品,虽然大小尺度不同,彩墨水墨迥异,但“饱满、丰厚、沉雄、强烈和充满律动美感”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难怪有人称锵哥为“木棉王”。
展览高朋满座。锵哥是民进会员,所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全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冯骥才,以及广东民进和会中央等民进的同志都来参加了展览。中国美协的党组书记冯远先生,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美协副主席宋雨桂、何家英等一批知名画家也参加了展览。刘大为先生在致辞中说,初春的岭南,木棉已经灿烂绽放。今天,木棉也在北京城灿烂地开放了。
展览结束以后,与冯骥才先生聊天。冯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人生榜样。这些年来,他一直行走在乡村山间,是一位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反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坐在书斋写不痛不痒的作品、为职称和发表文章而工作的研究模式。他告诉我,昨天在人民网接受专访时,他的留言是“建设文化强国从教育抓起”。他认为,如果没有全体人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没有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是不可能的。
冯先生还讲到对于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者素质的问题。他说,他们每发现一个古村落、发现一个文化遗产,经常心中充满了矛盾。既为发现而幸福,而兴奋,也为即将到来的破坏而担忧,而痛苦。这些破坏,往往是那些不懂文化的官员造成的。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看来还是要内行领导外行”。临别的时候,冯先生再次提到教育。他说,“永新,教育太重要了!我们什么时候好好聊聊教育!”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跳出教育反思教育的冯先生,每次谈话总能给我启迪。我期待着这个约定。
中午12点,赶到会议驻地。“小丫跑两会”摄制组已经在那里等候采访。昨天深夜央视的编导李想通过民进中央宣传部联系到我秘书,希望就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进行采访。约定今天中午见面采访。我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早期教育很重要,中国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已经天才地预见到早期教育的意义;二是早期教育应该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并且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三是应该通过立法发展早期教育,加快《学前教育法》的制定。昨天晚上央视2频道已经播出。
下午在代表驻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主持会议。会议推选罗志军为江苏代表团团长,李学勇、石泰峰等为副团长。会议还审议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秘书长名单草案和大会议程草案,传达了王兆国、李建国的讲话精神。
下午5点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江苏省委老书记李源潮来江苏团看望代表。他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走访,与每个人亲切交流,江苏的山水,江苏的民生,始终挂在他的心上。到第三小组时,他还专门询问新教育实验的进展,说这个实验很有意义,应该大力推广。源潮同志在江苏工作时,曾经在新华社内参上批示,希望在苏州全面推广新教育实验,这是他第三次鼓励支持我们的探索。深受如此之多之重的期许,新教育实验又岂能不勉力向前!
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结束以后,我又接受了《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观察报》、《新华日报》、《南京晨报》、苏州电视台、网易等媒体的采访。这些记者大部分是老朋友,过去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比如来自第二故乡苏州电视台关于两会系列采访的要求,我自然不能够轻易回绝,只好忙中偷闲与他们交流。
晚上与几位朋友见面。浏览了十余种报刊。到了10点多眼皮就打架了。休息。明天继续这十分忙碌又十分充实的日子。
(责任编辑: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