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一段文字这样写到“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这段文字来自于散文《挑山工》。全国每13个人中,就有2个人在课本上读到过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每年两会,冯骥才都是记者们围堵的热门人选。除了针砭时弊的风格加上文联主席的身份会吸引众多记者之外,冯骥才1米90多的大个子和洪亮的声音,在人群中很容易辨认。今年两会的会场内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代表、委员和记者们嘴里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然而在这个话题越炒越热的时候,身为文化界代表的冯骥才,却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冯骥才:第一个就是各地方都有所谓的城市精神,一开始我对城市精神我还是挺欣赏的,觉得这个城市精神提出来,现在已经变成泛滥的一种口号了,这个东西又跟政绩结合起来,好象我没有城市精神我就没有抓文化,我觉得这也是不懂文化的一种表现。第二大搞文化节,实际上唐诗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峰它不是搞诗歌节搞出来的。第三个就是大建空壳性的场馆,盖一个大场馆表面上看起来很有气派,但是里面没有任何的内容,实际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你有一个剧场怎么说明有文化呢?
两会之前,冯骥才的博客更新了一篇短短的散文——春天最初是闻到的。说到这儿,冯骥才老先生不由感慨自己平日工作太忙,留给创作的时间并不多。今年,冯骥才整70岁了,正式迈入古稀之年,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这样一位老人却不乏幽默,他开放乐观的态度,让记者对下一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有了隐隐的感觉。
记者:您把您的职务说一下好吗?
冯骥才:我不是动物吗?
记者:别这样,您说一下。
冯骥才:那就现在从这儿说也行。
记者:您看现在网上特别多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字,比如稀饭呀,很多年轻人很喜欢,但是有人很反对说是对我们祖国文字的一种破坏。
冯骥才:我不认为破坏,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活跃的时代,我们生活里边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有很多的词,我也觉得很好,比如说去年说的给力我就觉得挺好,挺太劲那句话,语言是老百姓的生活创造,有些创造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被认可了,他就被变成了一个词汇,也有的语言到了一定的时候没有生命力它自然就消失了。
记者观察,冯骥才之所以在今年两会受到很大的关注,与2012年的一个新闻事件有关——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事件发生后,冯骥才就发表了自己的一篇博客:《梁林故居拆了,问责于谁和谁来问责?》。虽然到今天,事情已经过去1个多月了,但是说起这件事情,冯骥才表示,他仍然没有看到这个事情的答案:
冯骥才:我很震惊,在北京的城市中心,又是梁思成这样的一个保护北京城的那么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的故居居然拆了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我说故宫前日子还维修呢,你把故宫拆了吗?后来我看报纸上说问责了,罚款最高是50万,后来我有点担心,我担心拿50万把这事摆平,我仍然没有看到一个实行答案,我认为这个事情没有答案,如果要是现在就这么了了,那就等于说明我拿50万可以破坏一个文物,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文物。
面对着越来越快速的生活,冯骥才没用微博,他觉得微博太快,反应不过来,而他的博客,也由别人打理着,自己只提供手稿。冯骥才用慢来应对快,煲出了一碗冯氏“心灵鸡汤”。
冯骥才:我们要快速的工作,可是我们要善于要让我们心灵安静下来,有的时候还要面对自己,不仅要感受外边的事务,有的时候还要感受自己的内心,我们应该有心灵生活,洞悉各种事物,认识各种事物都跟我们心灵的这种沉静下来的那些思考,那些体验、那些反思、那些辨析分不开。
(责任编辑:徐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