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在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经历中,最关心的便是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每届人大会议上他都会针对此问题提出议案与建议。在今年的建议中他提出:陕西应建立国家级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
王勇超介绍,关中地区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辐射中心。关中民俗文化囊括了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形态,如精英文化、庙堂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等等;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如木版年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种、社火、庙会、面花、古代建筑、民间美术等。但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宝贵的关中民俗文化资源,是必须积极面对和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目前,陕西已正式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5项、市级956项、县级2292项,其中,秦腔、陕北民歌、凤翔泥塑等62项进入国家名录。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两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是关中众多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鉴于关中民俗文化地位独特、资源丰厚,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王勇超代表建议国家在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中,充分考虑陕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潜力巨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任务繁重,而自身财力又有限的实际,加大对陕西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设立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并分区域布局专业性的示范基地,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政策扶持,实施重点突破,探索积累经验,为陕西和全国文化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责任编辑: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