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年两会专题 >> 民进代表、委员风采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冯骥才委员:有些申遗成了带“钱”味的政绩靶子

  “‘保护性拆除’‘维修性重建’频现,如何看待破坏真文物再造假文物?”

  “一些遗产被过度开发,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8日下午的人民大会堂里,关于“促进文化发展大繁荣”的新闻发布会刚开不久,记者们尖锐的“炮弹”便一发发抛向在座的各位全国政协委员。

  “我们的文化遗产相当丰富,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四级名录七千项。”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说,“但一些地方,申遗成了带着‘钱’味儿的政绩靶子,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唯利是图。”“申遗是保护的开始,不是开发,不是创造,更不是打造!”冯骥才提高了声调:“我建议申遗改为‘审遗’,审查这些遗产保护得好不好。我们必须对后代负责,不能把变味的,粗制滥造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

  一条条仿古街道的出现、一座座“历史名城”的涌现,仿古工艺规模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当前文化产业领域涌现出的“改造现象”,激起一轮观点碰撞。

  谈话间,一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委员频频点头。他接过话茬:“文化遗产不是官员的政绩,要让它们有尊严地存在。”

  此话引来现场一片低低的赞许声。

  单霁翔继续说道:“若将文化遗产过于经济化、功能化地考虑,它们真实的、永恒的价值就会受损;但若将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资源来考量,我们的态度就会更加慎重。”“我们不该把资源花在仿古、打造古建筑文物上,更多的注意力和更多的投入要放在真实的、亟待保护的文物上。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单霁翔说。

  他表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一定要惠及民众,广大群众只有从文化保护中得到利益才会倾心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应该是一个国家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最美丽的地方、最有尊严的地方。”单霁翔透露,故宫办公室在2016年将搬到紫禁城红墙外,把更多的空间让给观众。

(责任编辑:徐超)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