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芮观察》:扶危济困“微公益”力量很大
3月11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两会芮观察》,首先来看特别报道“十问收入与分配”的“第八问”—— 微公益能走多远?
高原小学:享受“微公益”的免费午餐
眼下在中国的公益界,不少人开始选择“点对点”的个人捐赠,尤其是微公益方式的慈善活动正在大幅增长。微公益,就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你可能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就是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在调节社会收入与分配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记者两会前在武汉见到他时,他正在忙于修改自己今年两会的关于慈善事业法的议案。周洪宇说,他在2010年就曾提出过这个提案。
周洪宇(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对这样一类微公益,这样一种慈善的一种新事物,在慈善事业法里边,也应该给予支持,在政策上面,有关的甚至包括政府可以考虑,在民间的发起的微公益的项目在这方面,政策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周洪宇现在特别关注“免费午餐”项目,它是由一些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发起的,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的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在“免费午餐模范县”——湖北鹤峰。这里的高原小学所在地海拔在1800米,号称“鹤峰屋脊”,是全县最偏僻的学校之一,每年这里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冬季。午休的铃声响了,学生们在操场上集合,拿着小饭盆排队进入食堂午餐。高原小学的72个学生来自于周边的三个村子,一到六年级的人数不等,少的只有6个人,多的也就十几个。由于地处高海拔,全校每个学生的脸上无一例外的都有两朵高原红。学校的老师说,自从去年10月学校开始有了“免费午餐”,学生们的食量大多了。
湖北鹤峰县高原小学学生甲:以前买一元钱的面。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那时候面吃得饱吗?
学生甲:吃不饱。
记者:以前中午吃饭吗?
湖北鹤峰县高原小学学生乙:以前不吃。
记者:不吃饭饿不饿。
学生乙:有点饿。
记者:这个能吃饱吗?
学生乙:能,有时候比家里都好吃。
邓丽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一名女教师,负责“免费午餐”的日常运行。她说,基金会的拨款,在购物和质检过程中,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记账和统计,确保募集来的钱全部花到孩子身上。
邓丽(湖北鹤峰县高原小学副校长):有专门的监督人员,检查这一餐到底是不是这么多量,质量怎么样?如果合格,就在这个菜单上面签字,消费清单签字,签字完了之后,统计员把这个交给微博管理人员,微博管理员通过网络把它发布出去,接受监督。
在高原小学食堂的这面墙上,记者看到很多学生们自己制作的卡片,上面写着那些爱心人士的名字。学校的老师们告诉我,因为不知道这些卡片要寄到哪里,学生们便把它们贴在了食堂里,以这种方式表达学生们对那些好心人的一份心意。来学校走访的鹤峰县委书记杨安文告诉记者,现在全县已经有43所学校的4300多名农村学生可以吃到免费午餐。每天3元的餐费中,有1元是县里调整经费挤出来的。
杨安文(湖北鹤峰县县委书记):比如县委政府过去我们办公经费预算100万、今年我预算90万,大家节约10万,那么财政局去年40万、今年35万,我们全县各单位乡政府压缩100多万块钱从事教育,其实这个做法,这个投入教育的做法是最划得来,最值得做法。
记者看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微公益组织开展的免费午餐项目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如何确保这类公益活动能走得更远,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给出了他的建议。
周洪宇(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在想,可能需要建立一种评价体系,就是这种评价体系,它在政府之外,属于第三方评价。三年五年,及时的发布这种评价报告,使大家看得到哪一个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甚至微公益组织,是做的比较规范的。这样社会慈善事业,包括微公益的发展,我想可能就会走再一个良性的循环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