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民整体上对资源消耗的支付能力大幅提高,这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村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不当,环境污染加剧。化肥、农药的使用总量连年递增,使用方法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平均利用率只有20-30%),环境流失加剧,造成农业的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害频发,进一步加大了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的恶性循环,强化了农业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农业灌溉方法不当,水资源压力加大。农业用水节水灌溉措施不到位,灌溉方式传统、落后,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过度依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大了水资源压力,加剧了土壤退化。三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中把种植业与养殖业分割开来,两者副产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技术支持缺失,致使每年7亿吨农作物秸秆,大部分被废弃或焚烧,约18亿吨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处理和科学利用。农村常规能源利用比例快速上升,存量大、可再生的生物质能被遗弃,资源消耗压力日趋严峻。四是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置处理不当,生活环境恶化。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垃圾就近投弃、堆放、直接倾倒,致使垃圾围村现象严重,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
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强宣传,科学决策,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深入开展政府主导、体制和技术支撑,全民积极参与的以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农业)促进条例》。制定低碳农业税收优惠、融资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结合实际,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农业。
二、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投入品使用,大力推广生物、物理和农业综合防治病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种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配套技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关联起来的生态农业技术作为支持、鼓励的发展方向。确保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轻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积极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大力推广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杜绝漫灌。管好水利工程,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改善小流域的水利设施。抓紧对现有的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合理调配水资源。
四、积极研发低碳农业技术,形成低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农作物育种研究。重点培育耐中高温型、耐低肥、抗旱和抗因高温引发病害的新品种。研究、推广先进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加强生物防治和生物产物制品抗病虫研究开发工作。研究生物质能燃料替代石化燃料,提倡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等生物质热解能和沼气能源,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开发利用。
五、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尽快制定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农村垃圾处置、处理行为。加大技术研究力度,提供科学、成熟、实用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设立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