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2010及2011年4月,本市非居住区停车场白天收费标准两次全面调整。根据方案,非居住区停车场划分为3类区域。三环路(含)以内区域及CBD商业区、燕莎地区、中关村核心区、翠微商业区4个重点区域为一类地区;五环路(含)以内除一类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为二类地区;五环路外区域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路侧停车首小时10元,第二小时起15元;露天停车场8元每小时;地下停车场6元每小时。二类地区路侧占道停车首小时6元,第二小时起9元;露天停车场5元每小时;地下停车场5元。三类地区路侧占道停车第一小时2元,第二小时起3元;露天停车场2元每小时;地下停车场2元。
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调整工作实施满月,路外地上停车场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数下降19%。同时,在小客车总量调控、4类通勤快车开通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合力下,缓堵成效初见端倪。北京市交通委、市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数据显示,北京五环内每日同比拥堵时间减少1小时45分钟,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拥堵指数为4.4,处于“轻度拥堵”等级,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9%。另一方面,市民出行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同比上升3.3%。
存在问题
跨时间段收费及停车位利用率
由于调整后的停车费分白天和夜间两个收费标准,跨时间段怎么收费成为各停车场最“头疼”的问题。同时,地面停车场收费标准的上调,能否破解此前存在的地下停车场空置率高、地面停车场车满为患的难题,目前不得而知。中关村、西单、王府井等核心商业区的停车场,大部分地下停车场周一至周五空置率均较高,中关村购物广场东区停车场更是出现了超过50%的高空置率。与这样的冷清形成对比的是,上述地区的地面停车场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基本不会出现空车位。涉及调整的地区停车收费基本分为白天、夜间两个时段,其中7时-21时为白天收费时段,执行新的收费标准,即上调100%;21时-次日7时为夜间停车,维持原停车标准不变。“如果一个车主从晚上8点停车到10点,怎么算?”相关部门还没有具体的细则来说明该怎么收。
非法停车场不断涌现
此次停车费价格大幅上调后,停车业作为“无本生意”,有巨大的利益吸引力,人们想方设法钻空子,开辟“黑”停车场也好,找地儿免费停车也好,都是意料之中的现象。出现目前的状况,首先就是因为北京对停车场的规划不足。公共停车位和机动车的比例达到1比2,有一半机动车没地方停。所以,首先要规划出足够的停车位,并严格管理。合法的供给不足,非法的供给自然滋生出来。对于已经出现的非法停车场,不能一味取缔,如果考察后觉得可以设成停车场,附近居民又确有需要,可以纳入规范管理,“该补手续补手续,该归哪个部门管就让哪个部门管起来。”现在很多停车纠纷都是因为从事停车服务的公司和人员水平较低,加大对相关公司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也应该是政府目前要考虑的问题。
停车费去向
停车费大幅上涨。随即,“撬动价格杠杆治堵是否有效”的激辩声渐起。而今,公众已将讨论的焦点转移至“高额停车费去向”这一谜团上。停车费到底收了多少?花在哪里?去年占道停车费收入为2110万元,这一数字低于公众预期。公众呼吁政府“加大停车费流向的公开程度”。目前北京多数占道停车场均采取将停车管理员收益与收费情况直接挂钩,即“交够上级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从而有利于调动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也有少数停车管理公司对停车管理员采取固定工资方式,但基本是开出《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在保证公司获得一定利润的情况下,公司对停车管理员“中饱私囊”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待解决问题
一 我国机动车数量飙升,停车难成大问题。但是提高通车费用对于不得不开车出行的人来讲起不到实质性作用。缓解交通压力,应该从根本上优化交通,改善交通设施才是真。
二 对现有停车场及管理收费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要规划出足够的停车位,并严格管理。目前存在少额停车费不主动提供发票,高额费用不要发票可以打折现象,由此引发收支不符,中饱私囊现象。建议逐步实现刷卡收费,避免现金支付,同时定期组织停车收费员进行考试,并向考试合格者发放统一证件。今后,停车收费员应一律持证上岗。
三 透明公开停车费用去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老百姓停车安心,缴费放心。同时,停车费的调整应合理、稳定,应考虑目前大多数车主的收入,一辆车正常使用1年,能否承担当前的停车费用,避免造成有车停不起的情况。让老百姓不仅买得起车,也要用得起、停得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