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经济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刘凯欣代表:关于重塑中国高铁信心 打造世界品牌的建议

  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至今,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7531公里,在建的高速铁路达1万多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近1.4万公里,这意味着全球有一半里程的高速铁路由中国运营,中国高铁在运营时速和里程上均已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高度评价中国的高铁项目:“中国正在建设比美国更快的铁路和更新的机场,美国应把中国当作榜样”。中国的高速铁路已成为民族工业的品牌和“中国制造”由低端产品升级为高精尖技术崛起世界的标志,并迅速走出国门。2010年底,铁道部已与十多个国家的主管部门及部分国外铁路设备企业分别签署了高铁合作协议。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50多个国家都希望中国参与本国铁路项目的合作并给予高铁技术和建设的支持,有些项目已开始实施,如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承揽的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项目全长158公里,合同总投资12.7亿美元已进入实施阶段

  然而,“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后,中国高铁建设受到了巨大打击。8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铁道部已将《铁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进行调整,高铁建设规模和标准进行了压缩,“十二五”期末全国快速铁路里程由原规划的5万公里下降到4.5万公里左右,铁路基建投资每年7000亿、5年投资3.5万亿的标准降低至2.8万亿国家高度重视高速铁路安全质量问题,调整规划,减缓高铁建设速度是必要的。但是, 甬温线动车事故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的连锁反应和负面效应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一方面,国际舆论、特别是日本等中国高铁技术的竞争者刻意诋毁中国高铁技术:“动车相撞事故可能让中国出口高铁机会变为零”;“一道闪电就让中国崛起坠落”; “中国模式面临拐点”; “中国制造似乎瞬间被打回原形”等全盘否定的言论甚嚣尘上。另一方面,铁路融资出现困难,致使许多在建项目出现资金断供情况,仅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两家铁路施工企业的欠款规模就已高达1300多亿元。目前大约有1万公里的铁路在建项目或停工或推迟了原定的建成通车日期,已经出现农民工讨薪等社会问题另外,中国高铁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理念受到质疑,目标市场国家专利的申请及已签署的高铁合作协议呈搁浅态势,“走出去”的战略步伐几乎停滞。

  当今世界正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走出国门、进军海外的良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中国高铁在“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交货期限短” 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绝不能让我们千辛万苦培育出的高铁技术昙花一现。为此,具体建议如下:

  一、 对于在甬温线动车事故中暴露出来的、以及在“安全大检查”中和实际运营中发现的质量、安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给以彻底解决。确保在今后的运营中万无一失。

  二、 健全科学规划、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成本、效益管理的系统,走理性、健康发展之路。

  三、 坚定中国高铁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理念,加大原始创新力度。从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扶持高铁技术的研发工作,集全国科研之力对我国尚未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高铁产品的国产化率和原始创新水平;帮助具备国际竞争力和丰富海外市场经验高铁企业扩展国外市场,创汇创收。

  四、 推进铁路系统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和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探索高铁建设股权多元化模式,拓展融资渠道,解决高铁建设的“资金困局”。

  (一)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军事战备用途和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干线路,坚持由中央政府出资并控股。

  (二) 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次重要线路,可考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或直接由地方政府出资控股。

  (三) 对于重要性再其次的支线、复线、专用线路(如煤运专线、货运专线)等,可考虑由相关行业、企业参股的模式。在初期探索阶段,主要引进具备实力并与高铁行业相关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运作成熟后,可合理有序的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

  (四) 对于标准高、国内外影响大、具备条件的线路(如京沪高铁),可考虑公开上市,即可拓展融资渠道又可树立高铁明星品牌。

  (五) 可考虑使用社保资金和外汇储备投资建设收益稳定的高铁项目,即可缓解高铁建设资金紧张问题,又拓宽社保资金和外汇储备单一的投资渠道,还能确保国有资产保证增值,一举多得。

  五、 拨专款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强化海外市场专利申请和布局。对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应力求做到100%的专利申请率,专利布局涵盖主要目标市场国家,专利技术涵盖全部自主创新成果,为我国高铁更好的“走出去”保驾护航。

  六、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中国高铁良好形象。适时、客观、积极、全方位的宣传我国高铁取得的创新成果、对已有问题的整改情况。对于竞争对手制造的中国高铁“技术抄袭论”和“知识产权侵权论”等,可适当、合理的引导国内外媒体,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有说服力的证据披露事实真相,驳斥不实言论,消除不良影响,争取舆论主动。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