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本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分散、办学成本高、质量没有保障的状况,为加快义务教育普及步伐,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农村人口流动趋势,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了新一轮的布局调整,撤并了大量村小和教学点,在县、乡(镇)人口集中地区新建了一大批寄宿制学校。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从2003年到2009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含教学点)已从50万所(个)减少至33.5万所(个)。目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人数达3343万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了校均规模,在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提高质量、促进普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有的还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了农村学生就学成本。布局调整后,由于撤并了许多村小和教学点,大量农村学生不能就近入学,只能到学校寄宿。相应地,增加了伙食费、交通费等支出。据调查,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即便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学生在校期间每月实际生活费支出不低于200元,每年不低于1800元。虽然国家出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但补助面、补助标准还不能解决实际需求。这就意味着,与布局调整前相比,农村家庭间接支付的教育成本不降反升,使得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大打折扣。
二是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布局调整后,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大大增加,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已较困难,只能选择乘车上学。但受农村道路条件、公共交通设施等客观条件限制,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并没有校车,只能乘坐电动三轮车、拖拉机、微型面包车等交通工具,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近年来,农村学生上下学重大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名学生受伤或丧失生命。可以说,农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可能影响稳定的重大问题。
三是农村寄宿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斥资数百亿元支持各省(区、市)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地方在这方面也切实加大了投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经费仍显不足,导致许多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学生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严重紧缺。一些规模大的学校,还同时面临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据调查,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还不能做到“一生一床”,存在数十名学生睡“大通铺”或2-3名学生挤一张床的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是解决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压力甚大。受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前,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走读”上学,吃住在家,营养主要由其家庭负责。布局调整后,寄宿学生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吃住都在学校。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缺乏食堂等学生膳食所必备的条件,客观上不利于提高学生营养水平。目前,保证农村学生营养水平的责任,逐步从家庭转向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已启动了针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仅中央财政就需支出160亿元。这不仅加重了教育财政的负担,还随之产生了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五是客观上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削弱。农村学校(教学点)除承担教育功能之外,还作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场所,承担了一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随着大量农村学校(教学点)的裁撤,随之消失了大量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对中国的乡村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以上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在公共政策层面及早研究,尽快形成解决的对策。为此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力度。针对农村学生寄宿后就读成本增加这一问题,国家应在现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之上,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与扶贫开发工作、农村社保工作搞好政策衔接,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相互割裂,以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同时,要做好贫困学生界定工作和资助经费管理工作,加强对各地的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效益。
第二,立足国情解决农村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校车安全之所以成为一大问题,与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道路交通状况、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考虑到学生就学方便、交通成本等因素,要慎重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应充分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校车监管涉及公安、交通、教育、安监等多个部门,应分清部门职责,各负其责。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协调、监督、服务和监管。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建立公共财政、社会、个人付费共同分担校车成本的机制。
第三,加强农村寄宿学校配套设施建设。针对农村寄宿学校学生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紧缺或不配套问题,继续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建设力度。今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应更具长远性,确保“建一所、成一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例将达到4%。建议新增加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学校建设倾斜,尽快解决好农村寄宿学校配套设施问题,改善学生生活条件。
第四,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2011年,国家启动了贫困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安全责任重大,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很难实施。建议在计划实施中,建立教育、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这项工作,特别是要防止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营养改善措施,避免“一刀切”。同时建议,一定要立足国情,合理确定政府和家庭对于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责任,避免政府“大包大揽”。
第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后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随之可能消失的问题,由国家财政安排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建或改建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添置一些文化设施,避免农村社会的日渐“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