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言恭达委员:关于抓好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议

  随着各地基层文化惠民设施的不断完善,基层文化站、体育健身场地的相继建成,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硬件方面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地方的基层群众文化开始呈现“三多”特点。一是活动多。一些地方在基层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周末文艺汇演,送戏,送电影,送综艺节目下乡,丰富了基层的文化生活。二是参与人数多。一些广场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等都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三是团队多。各类以文艺、戏曲、健身等为主题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然而,以上的“设施好”与“活动多”并不说明当前群众文化已处在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呈现如下几个不匹配:

  1、群众文化的表面繁荣与各层级的满意度不匹配。

  领导不满意,认为“脸难看”,一是不满意活动的形式与参与活动的主体。“脸难看”,是因为群众文化的主体大都是老人,说“老是看一群老太太脸”;专家不满意,认为“不好教”。专家都想把群众文化的参与者指导成有专业素养的演员,然而,群众文化的主要骨干队伍和成员不是退休老人就是业余人员,他们腿不灵,心不巧,常常很达到专家需求的标准。不达标的情况常常会在无形中伤害专来人员信心。管理者不满意:文化管理团队的同志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很不满意,认为“事难做”。群众不满意。认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没有人能帮助,没有场地,没有道具,没有经费,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境地。

  以上“不满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可用“三不高”来形容。即:呼声不高、档次不高、水平不高。

  2、硬件上去后与落后的软件不匹配。许多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但把重视给了文化的硬工程,硬件投入超一流。各地标志性文化建筑不断涌现,有的街道已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省级标准化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基层文化场馆有了很大改善,但负责文化阵地的人却许多是派不上用场的“二线人员”。一些地方的街道文化艺术中心除馆(站)长和极个别有专业特长能指导的人之外,几乎都是“二线”人员(开开门,管管钥匙的)。上规格的文化阵地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缺乏人才。同时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职称明显偏低。许多文化站长第一学历是高中学历。甚至有的地方把文化站职位当作安置的岗位。

  3、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匹配。

  许多地方经济向前迅猛发展,可是文化的发展却相应显得滞后,有的还后退了。十几年前,大部分街道都有一个文体站,文化活动也很正常,而且基本上是非商业性质的。当今,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街道为GDP所驱动,好多文体站等群众文化所需的硬件设施大部分出租,成了卡拉OK,洗头房等商业收费场所。导致文体站日常工作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沦落为麻将馆。

  4、群众文化的较快发展与组织领导力量的不匹配。

  区级文化工作由区、街、社区三级管理。区级指导工作主要由文体局与文化馆承担,由于人手少,主要精力只能放在区内大型文化活动组织以及省、市各类文化体育比赛活动的组织上。街道管理工作主要由文化体育科承担,他们由于身兼数职,只停留在开展一些小型文化健身活动上。社区拥有业余团队,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民间文化活动,积极性高涨,但经费不足,缺少指导,文化活动层次与水平都相对不高。目前许多地方表面繁荣的基层文化活动主要支撑还是:政府组织的一些临时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歌唱活动等。平时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主要还是零星的文体活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指明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为了更好地繁荣社区文化,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建议:

  1.尽快出台《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管理和扶持办法》。明确界定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概念、内涵、外延和功能,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成立条件、登记流程、权利义务、日常管理、经费来源,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扶持政策等。

  2.理清职能,重新定位,各司其职。建议由街道办事处出面,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辖区内文化团队的事务性管理,统一转移给社区民间组织(如社区群众文化团队联合会等)来承担。街道办事处负责宏观引导和扶持,一方面在财力上予以充分保障,并赋予社区民间组织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社区民间组织进行监督和考评。同时,居委会的职责也由直接管理转变为协调、监督和建议。

  3.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民间组织的具体管理职能。联合会应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建设,尽快担负起政府移交的相关职能。其具体职责是:制定年度规划、指导团队活动的有序开展,人、财、物的合理调配及使用;发掘社区文化人才、提升团队活动水平,努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等。

  4、加强群众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应设立“从业资格”,通过由省辖市组织的统一招考、持证上岗,完善并配齐文化管理队伍。应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发文硬性规定基层要有12名文化专业人员。

  5、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特需”人才。正如基层医院需要全科医生一样,群众文化(乡镇村级)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有技能(专业技能),能教(有传授技能的方法),能说(相声)会演(小品),会策划,会组织。对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应在省辖市以上的文化部门考核认可的基础上,通过“绿色通道”特别引进。

  6.加大奖励力度,大力扶持业余文化队伍。应完善各项奖励机制,重点加大对有特色,有精品的业余文化队伍的奖励力度,使之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提升业余队伍水平。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