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新农村建设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言恭达委员: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并提出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抓住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处。

  发展现代农业,一要靠科技创新;二要靠科技推广和应用;三要靠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员科技素质不断提升。而做好后二方面工作最好的途径应是不断提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做到农业生产主要由在高科技指导下的高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承担。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突出提质增效、做大做强、规范动作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合作组织的发展。

  许多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总数逐步扩大。如淮安市有520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无锡市平均每个镇(街道)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村(农村社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合作形态不断创新。有种植、畜牧、渔业、农机及农技服务类,还有土地股份合作、资产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物业合作、劳务合作、旅游农业股份等多种形态的农村富民合作社。

  三是服务功能持续提高。由原先单一的技术、信息服务逐渐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转变,由单纯为成员提供服务向带动非成员延伸扩大。如淮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型的占25%,产销合作型的占44%、农村专业服务型的占21%,初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服务几乎涵盖了农村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了农村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四是品牌经营日益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逐步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如淮安市到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自主产品商标近200个,有62个合作社产品通过“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逐步形成了“建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局面。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是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技术为依托,通过统一供应、统一销售、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等有效措施,推行标准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及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能够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联合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三是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有关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行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中,非常重视成员的技能培训,要求成员必须按照技术规范操作,一定程度上将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有效地解决了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四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强化了市场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农民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开始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它们的生产、管理水平也决定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让我国的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建议:

  一、重点扶持,畅通推广渠道。农业不仅要科技创新,更要将研发出来成果推广应用。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来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整个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目标。

  二、相互结对,减少推广层级。应要求各级农业科研单位与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挂钩,通过网络、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提供技术支持,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缩短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

  三、强化培训,加快队伍建设。对农民培训的重点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力量力度。应参照招聘“大学生村官”等方式选派涉农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部分省、市级示范社任管理人员或聘为辅导员,构建合作社发展后备力量。应选派省、市级示范社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农林方面的高校研修深造。应在相关高等院校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