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社会与法制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刘玉岭委员:从完善自身素质入手 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性别不平等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职场招聘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近半数的招聘单位向高校毕业生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大学就业难也有许多自身的原因,如女大学就业自信心差、盲目分析太多理性尝试少、就业依附心理太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此如何完善女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议:

  1: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女大学生自身应积极配合,多管齐下,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训机制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加快构建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特别是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女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加强对其就业观念,求职技能和就业心态的培训,增强其主动就业意识和就业权益保护意识。同时,就业中心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力度,组织专为女大学生的供需见面会,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其次,政府各级部门,应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用法律规制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清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明确奖惩措施(比如税收政策),并建立相应监管机构。第二,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国家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生育费用,使生育保险法制化、社会化,必要时建立支持女性就业的基金(比如生育基金)来补偿用人单位的成本,解决其后顾之忧。第三,实行男女平等的退休制度,我国长期以来的退休制度使女性的工作年限缩短,但从人口的平均寿命来看,女性是大大高于男性的,因此,最起码女性与男性应实行同等的退休年龄。

  总之采取鼓励企业吸纳、鼓励基层就业、加强创业扶持、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观念引导等六方面的措施,有效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女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地去就业或创业。

  女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一代群体,应发挥自身性别优势,把握机遇;了解用人单位期望值,主动出击;认真做好求职准备,规划人生;树立正确择业理念,自我保护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强不息。

  首先,女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至于丧失良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精英时代的结束。必须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发达国家,这也是一种普通的就业现象。在我国,受编制的制约,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数量很有限,企业才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特别是民营企业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

  其次,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语言能力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从事文字编辑、翻译、教育等工作。二是思维能力的优势,女生在形象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适合于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管理能力的优势。女大学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往能力,适合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等工作。四是忍耐力的优势,在相对单调的工作环境中,能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工作稳定性强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女大学生如果能正确发挥自身的以上优势,将会比男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只有政府、学校、女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直到最终解决。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个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一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作为高层次女性人才培养的高校,我们应该把握和关注女性特殊的身心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相信在学校和同学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定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的优秀女性人才。今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份额的增加,服务性产业的扩大,女性就业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渗透,体能的优势渐渐失去竞争力。加之,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劳动方式的更加灵活,操作更加简单化,给女大学生就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终将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