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民进总结表彰暨工作推动会 >> 榜样示范 >> 先进个人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一生无悔为婺剧


张建敏

  张建敏,金华艺术学校校长,民进会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民进金华市副主委,金华市政协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婺剧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张建敏对婺剧表演艺术不懈的追求,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浙江第一花旦”。她先后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白蛇前传》中的白素贞、《贺家桥边》中的贺宝蝉等众多艺术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婺剧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婺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1年,考虑到婺剧艺术人才青黄不接,面临断层的局面,张建敏在她艺术人生的颠峰时期,毅然离开舞台,来到了面临生存困难的——金华艺术学校,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她敬业实干,锐意创新,以校为家,用青春和汗水、智慧和毅力,以奉献作为精神支柱和人生境界,带领艺校人实现艺校历史性的超越和嬗变:多措并举,使学校扭亏为盈;积极争取,解决学校的挂靠问题,取得自主设置专业和独立发放文凭的资格;想方设法,解决学校的校舍问题,艺校面积从原来的3亩拓展到35亩;理顺体制,实行了“行政由教育部门主管、业务由文化部门分管”的双重管理模式;积极努力,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出培养婺剧专业免费生的举措;成功申报,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狠抓教学,学校先后荣获50多项大奖,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传承发展,先后培养出19朵婺剧中国戏曲“小梅花”。 

  张建敏同志不论是在对学校发展的贡献方面,还是在婺剧教学及自身专业造诣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她本人先后获得金华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金华市新世纪“321”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07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大奖、金华市十大杰出女性、金华市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项荣誉。 

  一、学校管理,开拓创新 

  (一)解决学校资金亏空问题。2004年,张建敏刚任艺校校长时,所面对的是一所负债累累的学校。为扭转亏空,她首先自己带头,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不拿岗位津贴,不发加班费、课时费,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期间,一方面努力向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反映学校情况,争取得到财政的更大支持和各部门的关心与帮助。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力量,积极组织师生对外演出,在填补学校亏空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演出平台,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解决学校户口问题。一直来金华艺术学校都是挂靠浙江艺术学校,招生指标是省艺校下达的名额,只有30个,非常有限,并且专业只有婺剧一个。学生毕业后发放的文凭也是浙江艺校婺剧专业的文凭。为了改变这种处境,张建敏进行了一系列努力。终于在2006年学校争取到金华市人民政府的正式发文,同意在浙江艺校金华婺剧班的基础上筹建金华艺术学校,并征得金华市教委同意,具有自主设置专业和独立发放文凭的资格,学校因此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三)解决学校校舍问题。校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所在。由于艺校是在原婺剧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已更名,但教学场地还是原来婺剧班的场地,占地仅3.4亩,离文化部、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艺术学校设置标准相差甚远(标准规定中等艺术学校占地面积不少于2万平米)。随着近几年来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容纳度已达饱和,学生的教室、寝室与教师的办公室均在同一幢楼。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张建敏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在2010年金华市政府经决定把原金华五中的校舍作为我校今后的办学场地。不久的将来学校就可以实现搬迁。校舍狭小——这块艺校师生多年来的心病终于得到解决。 

  (四)理顺体制,实行双重管理。一直来由于体制不顺,学校无法享受各项政策。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当多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政策。但由于金华艺校是文化部门下属单位,导致无法享受各级政府给予学校的相关政策,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老师们无法享受教师的相关待遇,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张建敏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要求实行“行政由教育部门主管、业务由文化部门分管”的双重管理模式。2010年初金华市政府已经正式下文同意将艺校归口教育部门主管,业务由文化部门分管。这一举措为学校今后的发展腾飞插上了翅膀。 

  (五)成功列入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婺剧是浙江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金华艺校的前身是浙江艺术学校婺剧班,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为婺剧的传承、弘扬和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2009年开始,在张建敏校长的亲自主持下,金华艺校积极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在2010年被正式列入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现在学校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建成一个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教学基地而不断努力。 

  (六)首次培养婺剧专业免费生。近年来,随着文艺领域里呈现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婺剧这一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也影响到了我校婺剧班招生的小环境。特别是有一些好的苗子,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而无法来校学习,导致一批好生源的流失。面对这一状况,张建敏心急如焚,萌发了免费培养婺剧学生的念头,并为此四处奔波。终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2009年,学校与义乌市政府和义乌婺剧团合作,为义乌婺剧团培养婺剧人才40名,学制6年,义乌市政府提供经费36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免费培养婺剧专业学生,对于推动婺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办学成绩突出,成果显著。从张建敏同志2004年担任校长至今,艺校每年被评为局先进单位。学校参加全国省市各项专业赛事的获奖数在校史上是空前的,所获大奖共计50多个。而近几年的高考成绩也非常喜人。毕业生分别获舞蹈、器乐专业的全省第一名,升学率达100%。 

  二、婺剧教学,硕果累累 

  张建敏同志虽然在行政岗位上已经非常繁忙,但她还坚持要求兼任教学岗位,把自己对婺剧艺术的满腔热爱,都倾注在对未来一代的培养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爱生如爱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建敏的一片苦心没有白费,几年下来,校园里已经绽放了26朵“小梅花”。 

  三、自身专业,不懈追求 

  (一)2008年获得第六届中国金唱片金奖。中国金唱片奖是国内音乐(音像)界设立最早最权威的唱片类奖项。张建敏的获奖是婺剧届人士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二)做客《燕升访谈》。作为婺剧界的代表人物,2009年3月份张建敏应邀做客央视《燕升访谈》栏目,接受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的采访。张建敏同志是接受该栏目访谈的婺剧第一人。该期访谈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全国各地观众在领略到婺剧名家张建敏魅力的同时,对婺剧这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剧种,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金华艺术学校作为婺剧艺术的摇篮,其知名度也骤然提升。2010年,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2010戏曲春晚演出录制。 

  (三)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精心育新苗,无私天地宽”,这是张建敏同志的真实写照。“沥血为教育,丹心谱新篇”,她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把金华艺校办成精神文明优先、教师队伍优秀、教学质量一流的特色学校,谱写着金华艺校新的辉煌。 

  四、党派工作尽心尽责 

  张建敏同志平时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道德修养,认真做好民进分管工作,为发挥民进市委会参政议政的作用和促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正确处理好与中共组织的关系,个人与组织、局部与全局、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关键工作中能把握好度,切实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个人修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二)积极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听民声、察民情、抒民意、解民难、积极为金华市的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10年,在金华市政协全会上代表民进作大会口头发言,获得优秀大会发言奖。提案中提出的金华艺术学校在体制上实行“行政由教育部门主管,业务由文化部门分管”的双重管理模式得到落实,有效利用了教育系统的资源,解决了文化部门投入不足问题,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提交了有关金华艺校发展的提案,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落实了学校异地搬迁的各项工作,学校面积由原来的3.4亩,扩大到35多亩。 

  (三)发挥优势,服务社会。组织会员送戏下乡演出,分别到了杭州、义乌、兰溪、建德、金东区和婺城区等地,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圆满完成金华市政协、金华市委统战部、金华市总工会的演出任务,扩大了会员知名度。同时也给会员提供了提高专业能力的平台。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