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民进总结表彰暨工作推动会 >> 榜样示范 >> 先进个人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中国出版界人物最高奖“韬奋奖”获得者


马静 2012年3月获得中国出版界人物最高奖项“韬奋奖”。

  马静,女,回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审。 

  马静同志自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编辑一线。多年来她以饱满的工作激情,以一丝不苟的工作精态度为中国出版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于2012年3月获得中国出版界人物最高奖项“韬奋奖”。 

  一、策划出版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力作,填补国内外的学术空白与出版空白,问鼎中国政府奖 

  马静同志是少数民族编辑,多年来她不懈地钻研、积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信息,并不断有论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她策划的国家十一五项目《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反映了中国十个清真少数民族1300年来绚丽而厚重的民族文化生活,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与出版空白,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建树。 

  该书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及编辑含量,出版的当月即向欧洲售出了全球英文版权。据购买版权的法国出版家说:他已经寻找这样的题材二十多年,感谢中国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这样优秀的图书。该书于2011年3月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并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11年8月获得“全国首届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奖。 

  本书是在极度超负荷的情况下完成的。马静同志率领团队昼夜兼程地批阅躬耕,为获得少数民族原生态图片,她数度出行大漠采风拍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终优质成书,被国内民族宗教专家评价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扛鼎之作”。 

  二、十年拼搏铸就《中国茶叶大辞典》,荣获两项国家级奖,填补空白 

  马静用了十年的时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图书《中国茶叶大辞典》,出版当年即获国家辞书奖一等奖、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奖。填补了出版空白,为中国这个茶叶大国(占世界六个第一)做出文化贡献。专家评论说,在很长时间之内将不会有书能与之比肩。 

  业内共知,辞书是出版物中最难做的一类。周期长、难度高、投入大、工作量浩繁。且必须在辞书理论的指导下做才能编出精品。马静刻苦钻研辞书学理论与茶学理论,以自身完善的知识结构编出了精品书。全书326万字,经过八次校对,正文与图片37项专项检查(辞书特殊工序)。412项查重条目,300多个造字,各学科专家5次通读,作者6轮退改,3轮处理交叉条目,责编无数次的通读,质量过硬。 

  十年期间,马静全身心投入,每天单位下班最后走的一定是她,休息日节假日也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克服了工作没有助手、家中老人病孩子小的重重困难,每日工作长达十六七个小时。 

  2003年3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一版刊登了对马静的长篇专访《芳草碧连天》,并配发了该报总编辑张芬之的文章“向马静看齐”。 

  辞书界泰斗级人物巢峰同志说:“马静是辞书界的榜样,要提倡马静的这种工作精神”。2011年6月,马静受新闻出版署的邀请,为来自全国各地承担十二五国家重点辞书项目、及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社的辞书编辑讲了课,获得良好的反响。 

  三、艰辛耕耘二十载,编纂《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填补空白 

  中国有5000年的璀璨文化,其中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但始终没有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历史,学术制高点始终被外国学者掌握,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缺憾。自1991年始,马静会同国内的专家一起,发愤要编写出一部中华民族自己的饮食文化史,成为能站立一百年的标志性工程。 

  如此厚重的学术专著却一直为经费问题所困扰,编纂工作难以为继,致使该书几起几落。在近20年的时间里,马静艰苦化缘,殚精竭虑地寻找经费,并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勇气,艰辛地维系住了这个作者队伍不散掉。直到第一笔民间资助到来之后,才使这个濒临倒闭的重大文化工程得以起死回生。二十年期间马静为此付出巨大心血,现在该书已进入了最好的时期,十卷本已到了九卷,并保证有充分的财力支持。该书是国家十一五接转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马静正在日以继夜地全力拼搏中。她为重点书筹集的资金也已超过一百万。 

  因工作业绩突出,2005年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马静“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四、 掌握多种编辑技能的学者型编辑 

  马静在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几十年当中,她办过报纸、编过杂志,分管过网络、音像,主业是图书。在图书主业里她又编过年鉴、做过辞书、编过教材,以及学术专著、科普小书、大型画册等,掌握了较多方面的业务技能。 

  多年来,马静坚守自己的专业——食品专业,但又能做到把出版物辐射到相关的各个界别。如中国辞书界、茶学界、饮食文化界、烹饪界、营养界、高教界等。马静本人在这些领域里也有着丰富的人脉及学术影响。 

  马静同志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吸纳能力,她认为,编辑只有具备了专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出版工作。为了这一目标,她勤奋敬业,勤于笔耕,多次被邀请参加或主持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其中有许多论文在学术界形成了重要影响在业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被权威专家称为“学者型的编辑”。 

  多年来,马静以做大型图书项目为主,填补了多项出版空白,并获得国家级大奖。同时,也兼做一些一般科普图书,这些小书也有售出版权及获奖的业绩, 2009年,她所在编辑部的图书版权售出数,占全社的100%。 

  马静恪守抓原创、抓精品的出版理念,不论大书小书都能做到可圈可点。 

  五、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 

  马静同志坚持科学发展观,几十年来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图书。同时也以灵敏的职业嗅觉,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导向进行大胆批评。 

  针对近年出版界不断推出“食物相生相克”方面的书籍,误导广大读者的问题,马静提出要坚决打击伪科学,并积极组织国家食物营养与咨询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报、新浪网等部门进行呼吁,以期形成科学的正面舆论,净化百姓的餐桌。 

  她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抵制落后的饮食文化”,对当前暴富一族的愚昧消费、破坏生态的野蛮消费、有悖文明的糟粕消费等提出批评。 

  在辞书领域,针对当前浮躁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愿坐冷板凳做原创,而是剽窃、拼凑出书的情况,马静撰写了“对辞书质量的思考”,抵制出版歪风。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心。 

  六、敬业爱岗,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业内人士常说:编辑行业不是八小时工作制的行业。这在马静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其中蕴含着饱满的工作激情与顽强的拼搏精神。 

  她长年做大项目,也常年处在加班状态。多年来,基本没有休过年假(半个月),周日、节假日也把稿子带回家去。 

  做《清真》一书时,缺少大量的少数民族原生态图片,马静带领本社摄影小组去新疆抢拍。二下新疆时,她是长着带状疱疹去的,后背疼得连椅子都没法靠。刚一到新疆看病就被医生留住院,马静坚决婉拒,她硬是咬着牙白天拍片、开会,晚上回来输液,出色完成任务。这一次拍回了2000多张原生态照片,成为宝贵素材。 

  2005年马静被查出口腔部患有恶性癌瘤,医生告知,术后可能影响说话功能与日常饮食功能。马静苦苦恳求医生,请一定保住说话功能,医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在手术中采用了超常规的处理办法,保住了她的基本功能。经2次手术后,马静又回到工作岗位,她更加珍惜业务生命。至今她每天坚持干到九、十点钟才离社,她把加班看作是业务生命的延长,这种作息如此长年不辍,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