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两会)“周免费”履职记:会上三分钟 会下十年功
主持人:在两会的采访中,名人代表委员往往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今年两会,一种真正的“明星”代表显然更受关注。他们敢说话、会说话、说实话,他们用心撰写的提案见解曾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事实上,代表们的职责并非只在两会上才发生作用,更多的功夫要花在会场之外。一起来听一听人大代表周洪宇这10年来的履职故事。
解说:10年提出200多件建议和议案,7成被采纳……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辉煌的履职“战绩”。
他是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今年是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10年。总结10年履职经历,他最看中的是成功推动了全国义务教育免费,他还因此得了个“周免费”的称号。
(小标题)“周免费”是怎样炼成的?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 周洪宇
200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当代表,也跟现在新代表一样,还是有当代表的那种热情,很想发言,也很想写好议案建议。我记得在开两会前,按照全国人大的要求,组织代表到基层去调研视察,我到湖北的一个农村去,我看那个学校的情况,看了之后,心情有点沉重。那么后来我就想,作为代表来说,我研究教育,能不能提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这么一个建议。那么我就写了一个《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应自农村始》这么一个建议,就发在《中国教育报》的2003年的3月4号。正好这个时候2003年的3月5号就开大会了。3月6号我们得到消息说,温家宝总理要到湖北团参加座谈。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很激动,我想这个机会来了,能不能发言?我就跟当时代表团的副团长朱纯宣同志,我说朱主任,我能不能发个言?他说可以。后来我知道,其实肯定是没有时间的,因为他要保护我的积极性,保护我的热情,他说有时间你就发言。
解说:周洪宇说,以前常有人揶揄他只是一介书生。然而正是他在学术领域的扎实和执着的性格,让他在当年的总理座谈中打开了局面。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 周洪宇
那么大家发言发言……到10个就没有时间了,然后总理讲话。总理讲,他当时讲了一句话触动了我:他说新一届的政府将把新增的财力,投向国家的,投向农村的公共事业。这给了我信心,但是发言的机会没有了,然后大家就合影。合影的过程当中,他们跑得飞快,我也不太了解是什么?原来他们都占位置去了,后来我一看,我也没有机会再去抢一个好位置,那我就老实呆着吧,看看还有没有机会和总理汇报。看到当时几个领导,陪着总理,当时地质大学有个教授叫王亨君,老代表,她走上去跟总理寒暄,欢迎总理到地质大学去视察。我一看到她可以上去,我也上去,我就把这个建议给他,总理拿着这个建议看了之后,农村教育免费这个建议很好,很值得研究,提得很有意义,所以我当时就很受鼓舞。第二天全团大会,我在团里边,我就讲了大概三、四十分钟,那是超长。我讲四个问题,义务教育该不该政府买单?第二,这个单有多大?第三,谁来买单?第四,如何实施?我就提出来“分类承担,分步实施”。得到了大家的这种强烈的反响,包括教育部两个司,基教司和财务司,就打电话给我,说你的发言,建议很好,我们非常重视。
解说:据他回忆,2003年3月全国两会上提交这个建议后,最终推动实现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使这项政策惠及亿万学生。
(小标题)为校车安全再当执着“谏”客
解说:除了“周免费”,周洪宇还有一个外号叫“周校车”。2011年“两会”期间,周洪宇率先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实施全国校车安全工程的议案”,提出制定《校车安全运行管理条例》。同年10月,教育部回复称,赞同周洪宇的议案,并联合公安部开展了校车排查整治,对校车安全展开调研,制定了校车安全标准,并在山东威海等地启动校车试点。
去年两会前夕,周洪宇带着几个年轻人前往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心小学,调研校车运行情况。
当天下午放学时间,在学校的操场上,3辆黄色的“大鼻子”校车一字排开,背着书包的孩子排队上车。黄陂区大小官员闻讯赶来陪同。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 周洪宇
看起来简单,实际它牵涉的面太广,它牵涉到这个教育之外的公安啊,交通啊,交管啊,还有其他相关的部门。
解说:周洪宇摸摸车门,上车看看孩子,然后就开门见山,现场和校长、运营企业算起帐来:学生每次乘车收费1元,一个月45元,高不高?政府每年补贴32万,每台车5万3,摊到每个月4千多,司机养得起不?企业能不能维持下去?校长瞅瞅在场的教育局领导,周洪宇说:“你们不要怕有领导在场,说实话。”在场的教育局领导尴尬地笑。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 周洪宇
中国的校车制度应该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解说:黄陂区教育局官员认为,条例只讲车的问题,投入和运行机制欠缺。横店镇小学校长认为,条例对学校责任要求过重。学校重在教书育人,对安防交通既不专业,也没有能力配置。
汇总这些“尖锐意见”,他准备 “关于修改完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的议案 ”,作为23份提案意见之一,带到北京。
解说:今年,周洪宇担任10年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将满。谈到未来,周洪宇说,他还会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各种方式或者渠道来为完善中国的校车制度鼓与呼,做一个“编外代表”。
新华社记者刘宁、谢锷、张侨北京报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