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
渐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改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受制于美元的现状,改善对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绩效,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必须迈出的一步,也是使人民币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6年1月4日开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进一步改为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确定。我国政府当时选择参考一揽子货币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方式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方式是参考一揽子货币调节,但我国政府没有公开公布货币篮子的种类、权重等信息,这样使我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不论是刚性的还是弹性的钉住汇率制度,都是依赖某种货币或某组货币定价而不能自主地形成本国货币的汇率,实行这种制度的货币是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的。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参考一揽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方式将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障碍。
二、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状,比较适宜的人民币汇率定价方式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列举的第八种形式: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即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不存在可确定或可预测的汇率变化路径。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这种干预主要是缓和汇率的变化幅度和防止汇率过度波动。
现在,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的经济和制度的基础。第一,2005年以来,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以及汇率形成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二,我国已经建立了制度比较完善的外汇市场;第三,我国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品种在不断增加,已经开展了主要外汇品种的交易;第四,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从2010年占世界日平均外汇交易量0.4%增加到2011年的1.2%;第五,我国拥有3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此外,人民币汇率已经结束了2005年以来单边震荡升值的变化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呈现双向波动的趋势,这将给人民币汇率定价方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国际上,采用管理浮动汇率安排的国家有48个,除了新加坡是属于比较富裕的国家以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像印度、马来西亚等采用了这种汇率安排。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政府对对外经济的调控能力好于这些发展中国家,转向采取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是谨慎的。同时,我国实行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汇率制度与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
三、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法
第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公告,明确取消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值的参考目标,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
第二,我国仍然可以采用直接和间接的干预手段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国际上通行的直接干预手段是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来影响外汇的供求,通行的间接干预手段是货币当局通过利率的变化、外汇管制的调整、对外汇交易商进行道义上的劝告等方法影响外汇市场。
第三,从内部管理方法来说,我国货币当局可以定期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的压力测试,寻找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对我国经济活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临界点,然后采用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方式守住这个临界点。
第四,基本保持现行人民币汇率的其他制度不变,但是不再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等字眼。另外,也保持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不变,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形式、竞价与询价的交易方式等。
目前转向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的风险主要是“热钱”的流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次序应该是首先推行汇率安排的改革,其次才是推进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可兑换。对于“热钱”的流动,我国外汇管理当局需要努力利用现行的外汇管制制度加以限制,以保证我国人民币汇率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较为稳定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