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经济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杨建德委员:关于抑制我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投资需求的提案

  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需求。”近几年来,国务院为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投资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收效甚微。大家看到的是房价不仅没有理性回归,反而投机、投资需求越来越强,房价有加快上涨的趋势。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其调控的着力点没有找准。 

  根据有关方面报道的数据,我国房地产市场从量上讲实际上是供过于求,很多人拥有两套以上商品房,并且闲置着。新华网2010年7月7日的一篇报道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国住房空置率的现实,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人居住。国家统计局在网站上公布了2005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待售情况,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91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一位名叫秦兵的学者认为:“我的调查是,空置房比例比待售房总量要高20%左右。”由此我们可出我国的闲置住房量有多大。 

  根据市场规律,供过于求,价格就应下降。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为什么在房屋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房屋需求为什么还是那么强,房屋价格不降反升?一般来讲,房屋的主要功能是居住。但在我国现阶段,房屋不仅仅具有居住功能,对很多人来讲更具投资功能。更为要命的是,拥有房屋后,基本上是没有持有成本的,而房价只要上涨就赚钱。所以很多人持有再多的房屋心不慌,反而很有盼头。因此,这些房屋就不是现实的供给,而是一种潜在的供给。如果预期房价上涨,以房屋进行投资的行为还会被强化,投机行为会增强,市场需求也会进一步上升,于是再度推高房价。所以,为抑制以房屋投机、投资,从而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就应增加房屋持有人的持有成本,即征收房产税。通过征收房产税来调控房价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而且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根本着力点。因为它会直接增加房屋持有者的房屋持有成本。当房屋的持有成本接近、等于预期收益时,或当房屋持有人的日常收入不足以支付房产税时,房屋持有人就会主动放弃持有的房屋。一旦拥有二套房以上的业主主动放弃所持有的两套以上的房屋,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出现供过于求。此时,房价不仅会自动回归,而且投机、投资需求会自动减弱。 

  国务院目前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购。限购是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一手段不仅不具有公平性,而且使早就应该摈弃的,或者必须改革的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又复活了。同时这一手段已带来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即伪造户口、社保证明等,并已形成一个产业链,实施一条龙服务,收费也不菲。 

  国务院目前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手段主要着力于房屋交易环节,即试图通过增加交易成本来限制所谓的房屋投机、投资行为,实现房屋价格的回落。比如“新国五条”就规定售房所得按20%缴纳个税。这些手段在我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即上述的房屋是一个重要投资品且持有不交税)不仅不能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反而会推高房价。在房地产市场供求不变的情况下,房屋持有人要出手其房屋他也会把税收转嫁给购房人;税收转嫁不出去,他可以不卖,。所以吃亏是还是买房。同时,如果二手市场交易受阻,现有的需求就会大量的转向一级市场,导致一级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推高一级房地产价格,造成虚假繁荣。 

  通过上述分析,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请全国人大尽快制定《房产税法》,对个人和家庭拥有的第二套及以上房屋征收房产税。对拥有一套房屋的家庭暂不征收房产税,对拥有二套及以上的房屋的个人和家庭一律征收房产税,而且是累进制,即拥有越多,税率越高。至于以那套或那几套为征收对象,可以由业主自己申报。 

  第二、房产税绝大部分(至少80%以上)应留归市级及以下政府,用于城市及社区的配套建设、社会管理等。一方面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一方面也能让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解脱出来。这样,地方政府不仅会有积极性推进房地产税法的积极实施,同时也失去了和房地产商共同推动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在房产政策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就会自动消除。 

  第三、降低交易税,激活二级市场。对房地产二手市场,尽可能降低乃至取消各种税费,以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这样不仅能增加供给,降低价格,而且能有效调节供求结构的平衡,尤其对那些由于城市的发展,已导致的工作地和居住地距离已拉长的人们,通过调整住房以实现产城一体是非常有利的。这种调整不仅能够减少人们的出行时间,也能减少车流量,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