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周洪宇代表: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及中国教育应对之策的建议

  案由: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危机往往催生重大变革。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换的世情和国情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尤其应该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加以应对。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还是没有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再也不能错过了!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是否再一次错过工业革命的机遇,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能否最终实现.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指在工业领域中,由于新的制造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工业发生根本性变革,引起工业从旧质变飞跃到新质,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程度。关于工业革命的划分,学术界有过习惯性划分,也有人不同意,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近年来关于工业革命的新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以保罗?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为代表。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即以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新经济模式的五大支柱。 

  另外,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撰写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安德森展示给我们一些现代企业是如何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的。安德森在书中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新的解读——“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 

  综合有关论述,笔者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一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性人才”上。我们如何面对这次工业革命?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不论是保罗?麦基里,还是杰里米?里夫金,他们都提出了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颠覆了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如今,以“三新一网”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第一类是大量的高素质的基础劳动者,即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劳动者。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这些劳动者的素质包括:首先,劳动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并且具有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次,劳动者要有较高的信息化获取与整合能力,必须会熟练使用互联网,熟悉相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知识,并通过电脑,实现互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运用。再次,劳动者要有良好的品质,诸如与人合作、分享、创新、诚实、服务他人等等。最后,劳动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 

  第二类是相当多的高素质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具体来讲,第三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应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力的提高为核心,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第二,要有多维的创造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与开发能力。第四,要有张扬的个性化的品质,即有理想、有自信心、善合作、会分享、懂感恩、能坚持、不自卑。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科技发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合流、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等,给全球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全面挑战。 

  从整体上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前,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容易接轨。而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教育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需要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针对“钱学森之问”,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中国教育不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是教育体制僵化, 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四是教学内容滞后, 

  五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六是育信息化尚在起步,七是终身教育处于雏形, 八是教育国际化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九是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尚未建全, 

  十是教育立法基础薄弱。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