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学生在校期间辅修第二专业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情况越来越多,但在众人关注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公开考录过程中能否被承认没有定论,引发诸多纠纷和学生的不安,需要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重视。
高校在校学生辅修双学历、双学位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学生经所在高校批准,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全部教学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学士学位。但是,辅修第二专业(学位),不同于“第二学士学位”,存在三个方面的先天不足:
(一)审批权限低。双学位由学校自己制定批准,未经过教育部法定审批流程。
(二)证书发放混乱。目前,辅修专业证书的发放方式有3种:一是多数高校采用自制并单发辅修专业证书及辅修学位证书的做法,也有高校发放注明是双学科第二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均使用高校自编号;二是少数高校在主修专业证书内同时标注所取得的辅修第二专业及学位;三是还有少数高校在发放辅修学位证书的同时,宣称其辅修专业系经过国家教育部和所在省教育厅的批准办学,获得的双学位证书与第一学位证书同等效用。实际上,目前国内高校的辅修第二专业学历、学位均未经教育部备案,没有学籍,证书在教育部毕业生注册信息资源库中查不到。
(三)毕业待遇没有明确规定。有些地方承认辅修学历学位证书与主修专业具有相同的效力,可以参加相应录用考试。有些地方和单位以教育部没有备案,无法查验核实为由拒绝承认。特别在当今非常热门的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中,因用人单位在报考资格审查中无统一标准,自由裁量,引发诸多矛盾。
上述这些情况,为辅修学历学位证书的使用带来困惑,容易引发学生和院校的纠纷。学生在校期间付出努力,付出费用,完成规定的专业教学计划,成绩合格并经过学校核准,达到所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被授予相应证书。事后却在关键的择业关口不被社会认可,心存怨言在所难免,个别地方还有学生与学校因此产生矛盾和纠纷,偏离了开设辅修专业的初衷,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提倡学有余力的优秀在校生辅修双学位,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是应对当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模式和人才选拔的现状,为学生选读感兴趣的专业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还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提高职业竞争力打下伏笔,所以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据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将规范辅修专业证书的发放和统一使用政策提上议事日程:
一、严格要求,保证辅修专业的培养质量
要求各高校辅修专业在共享第一专业公共课学分的基础上,所有的教育培养课程及其考核要求必须与该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同,要求辅修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培养要求不打折扣。从源头上维护国家高等教育的严肃性,保证毕业生培养质量。
二、创造条件,鼓励在校生辅修第二专业
营造良好的修学氛围,鼓励学生跨学科辅修。一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人才发展纲要,在充分调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辅修专业,引导学生选读;二是合理调整各专业开课时间,尽量为学生提供选课的便利;三是在收费标准上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条件跟班学习的课程,只收取象征性费用。
三、统一政策,规范辅修专业证书待遇
在开展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性政策,由教育部印发,通知各高校贯彻实施。一是统一在校生报读辅修专业的资格条件;二是统一辅修学生学籍的备案流程;三是统一辅修专业证书的发放方式和证书样式;四是统一规定辅修第二专业学历、学位证书是否与第一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是否为全日制学历并规定学制;五是指令各高校统一辅修专业的招生宣传。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宣传和地方政策。
如教育部认为辅修专业证书暂时不宜等同于第一学历、学位证书,希望尽快明确其为非全日制在职继续教育类型,则应当要求各高校统一发放研修证明,并对以前已经发放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合理界定,做好善后工作,坚决避免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