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刘春平委员:关于加强中小学生防灾教育的提案

  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北京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应对凸显出社会公众防灾意识不强。2008年6月,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明确指出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针对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的防灾教育势在必行。

  一、防灾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防灾教育目的是使灾害损失尤其是人的损失最小化。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防灾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是未成年人聚集之地,加强防灾教育是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防灾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终身。

  国外的防灾教育开展较早,1999年,美国红十字会开发了“灾难演习”训练课程,该课程面向5—14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庭。到2005年,这一课程覆盖了520多万儿童,已经正式列入美国全国的校园课程。日本在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开始逐渐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全民在内的防灾体系。日本文部省规定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相对于西方及发达国家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我国在防灾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

  二、我国中小学生防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防灾意识还较薄弱,缘于中小学生的防灾教育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部门和社会对防灾教育的重视不够。防灾教育事关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防灾教育要想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对防灾教育的认知水平,发挥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采取政策和制度使防灾教育常规化、制度化;

  ——防灾教育认知为主,与实践严重脱节。防灾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教育形式,应该融入中小学课程,成为中小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之一。目前,中小学防灾教育多以灾害理论的认知为主,实践少,学生对学校及其周边学习、生活环境的灾害风险认识不足,灾前防御意识、灾害发生时有效的自救互救技能严重不足;

  ——中小学防灾教育条件欠缺。缺乏各类灾害防范的规范化教材,尤其是实践教材、缺少专业专职教师、缺少必要的自救互救设施设备、缺少灾害应急演练计划和防御预案,多数学校不能有效开展防灾教育。

  三、中小学开展防灾教育的建议

  随着近年来灾害事件的频发,大众传媒开展了系列化和常规化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政府重视,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12224号)文件发布,指出:辖区内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次以上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社会公众对于灾害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防灾教育也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同,易于在 学校、家长和学生三者形成合力。为提高中小学生防灾意识和技能,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中小学防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促成防灾教育与中小学课程对接。如在小学阶段,在“科学”课程中,增加常见灾害(火灾、水灾、风灾、冰灾等)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如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防灾减灾教育内容。增加应急演练、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内容的教学和实践。

  (二)建议通过培训解决防灾教育的师资问题。确立几所大学作为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利用“国培计划”和网络课程培训或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校相关课程师资进行培训,取得防灾教育合格证方可上岗。

  (三)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防灾教育的考核、检查和督促,开展防灾教育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提高学校防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向,提高防灾教育质量和效果。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