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2020年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必由之路。近读《邓小平时代》,对于如何突破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所谓“深水区”,无非就是问题“暴发期”、矛盾“突出期”、改革“攻坚期”。我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对的矛盾再突出、改革再困难,也无法与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的矛盾和困难相比拟。
改革越复杂,挑战越艰巨,越需要改革者的胆识、勇气和智慧。小脚女人,唯唯诺诺,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是无法担当起“攻坚克难”这一教育改革重担的。突破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迫切需要邓小平时代的改革者们所具有的那种运筹帷幄的智慧、披荆斩棘的锐气、勇于创新的精神、支持改革的胆略。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着眼于2020年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这里,党中央首次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对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事业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进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标志的新阶段之后,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做出的重大的战略判断。这个战略判断充分表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一、充分认识教育改革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大家对我国教育改革形势的基本判断,就是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其突出表现是:
教育改革具有社会性。必须承认,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与我国“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用人取仕”的学历主义以及唯“GDP”马首是瞻的片面的政绩观等,直接相关。我国教育改革过程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
教育改革具有全局性。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为例,必须在省域范围内全面实施,统一行动,整体推进;以高考改革为例,由于人民群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大学、上名牌大学,高考改革不是哪个省自己能单独推进的,必须获得教育部的授权,同时得到部属高校的支持。这些改革,无论从区域性上讲,还是从系统性上讲,都具有全局性。
教育改革具有系统性。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例,不少同志主张,既然高中生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那就从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入手,因为小学生离参加高考还远着呢!还给儿童一个美好的童年,何必让小学生课业负担如此之重呢!必须承认,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殊不知,基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中出口的教育改革,即考试评价制度和高考制度改革不到位,小学生、初中的许多改革就无法找到有效的实施空间。
教育改革具有跨领域性。社会上一谈到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一味地指责教育部门,其实,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教育的主管部门,权利是非常有限的。我曾经抱怨过,作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我没有钱但必须干事,没有权但必须管人。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例,涉及到组织、人事部门,绝不是教育部门自己能够说了算的。因此,许多改革远远超出了教育自身的范畴。
教育改革具有革命性。许多改革涉及到复杂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权利格局调整,在改革中利益受损者与利益获得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博弈。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随迁子女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如此之难,就属此类。
教育改革具有紧迫性。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党的领导,一旦中央做出了战略决策,我国在解决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办法和经验比较多,但在解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依法治教等方面的办法和经验却不多,而经过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后,教育战线积累下来的矛盾、问题、难题非常多,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许多难题似乎已成了顽症。这些改革障碍不革除、改革难题不破解,我国教育就无法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改革具有风险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教育改革都具有社会风险,所以改革要把握好时机、难度与人民群众的可承受程度。但教育改革的风险是社会领域的改革中最小的,教育改革的风险可以通过试点先行战略进行有效的控制。关键是,要建立上下联动的教育改革风险共担机制。
二、突破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迫切需要“重拳出击”
我国教育改革呈现出来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教育改革面临的社会背景极其复杂、利益诉求极其多样、利益格局调整极其艰巨、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极其繁重。推进教育改革走出“深水区”,迫切需要改革者的胆略、锐气与智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启动、深入实施的新阶段。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协商论证、综合平衡、统一部署”的原则,制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改革试点包括10项专项改革试点、4项综合领域的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共计500多项具体改革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涉及到31个省、市、自治区和众多大中学校。仅仅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就涉及18个省市。这些省市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山东省,湖南省,重庆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天津市,辽宁省,河南省,四川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浙江省);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圳市)。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各地的改革积极性,支持各地的改革创新,是这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教育改革智慧的战略选择。在这种战略指引下,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但同时,这种遍地开花的教育改革战略,也具有其自身不可逾越的局限性。一是这些改革虽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但并没有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无法调动省市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二是从国家层面讲,改革的战略重点并不突出,无法集中力量突破重大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由于项目众多,国家层面对各个体制改革项目的支持力度普遍较弱,无法指导地方在改革中取得各种突破。
笔者认为,为突破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各种困境,集中力量破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在做好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同时,必须把伸出去的十个指头收回来,握紧拳头,“重拳出击”。这意味着:
教育改革需要痛下决心。进入“深水区”的我国教育改革,尽管困难重重,挑战多多,但绝不是无路可走,关键是要有破釜沉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改革勇气。
教育改革需要凝聚力量。这里的凝聚力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省级政府要有加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紧迫感;二是国家与省级政府对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形成了共识;三是国家和省级政府形成了符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关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教育改革需要上下齐动。这里的上下齐动,就是中央对省级政府的支持,要具体体现在政策上、财政上、智力上。
教育改革需要协同闯关。这里的协同,即有省级政府层面各部门的协同,更有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协同。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笔者建议: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有代表性的若干省市,建立三五个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力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每个国家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以某一领域的综合教育改革为主,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核心,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待这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改革取得突破成果后,再选择第二批省市进行推广性试点,直至最后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