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汤素兰委员:关于坚持“一纲多本”,维护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公平竞争秩序的提案

  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实施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多样化方针,即“一纲多本”的政策。2011年7月,教育部向参加新课标修订会议的教材编写机构颁布了除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三科外的新课标修订稿,专家普遍认为这是教材编写从多元化回归到“一纲一本”的前兆。倘若如此,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成果将就此被否定,并且扰乱中小学相关课程教学的实施。因此,建议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应继续坚持“一纲多本”的竞争局面,维护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目前中小学教材出版现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为此,我国中小学教材开始实行“一纲多本”的政策。目前,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已引入竞争机制,任何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参与教材编写,在通过国家的立项审查、全套教材内容审查并批准之后,可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目前已有82家独立出版社被批准编写出版教科书,经过实验后推广使用的教科书每科目8套左右。独家出版社和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中小学教科书的质量和服务得到了很大提升,基本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多样化的需求,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但2011年7月,教育部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会议”,颁布了除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三科外的新课标修订稿,并透露,由于这三科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对于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课程标准将另行安排,暂不公布。这被认为是教材编写回归到“一纲一本”的前兆,引起教材出版部门的恐慌,也让许多学校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中小学教材坚持“一纲多本”的积极意义 

  1.“一纲多本”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体现。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材改革。 

  2.“一纲多本”有利于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能在教材编写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促进有个性特色的教材开发,同时会大大提高教材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3.“一纲多本”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发展。“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的实施,直接催生出一大批适应不同地区、风格特色各异的教材,教材逐步实现多样化,适应了我国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 

  4.“一纲多本”有利于教材出版单位提高服务水平。为了响应教育部师范司提出的新课程实施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政策,不少从事新课程教材开发的出版单位,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不惜财力、物力,对实验区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 

  5.“一纲多本”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因材实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在“一纲一本”时期,学生只能读一套教材,教师只按照“教学参考书”内容讲,学生死记硬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新课程不仅规划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三级教材管理体制,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即课程不等同于教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或补充增加,这给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三、维护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公平竞争秩序的建议 

  为了维护中小学教材出版公平竞争秩序,建议: 

  1、继续坚持中小学教材“一纲多本”的政策。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历史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因地制宜,实行“一纲多本”的改革政策,有利于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提高教材的服务水平,有利于破除垄断,维护教材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 

  2、加强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设置。教材推行“一纲多本”改革政策的前提是统一的课程标准,设置的标准要非常严密,具有前瞻性,体现国际化、专业化的要求和水准。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学教材的审批和监管,体现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国家意志,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着力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和教材培训服务质量,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良性教材市场秩序。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