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文件,并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过分强调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弱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了减负工作的落实,加剧了分数GDP崇拜,扭曲了教育教学理念,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非常繁重。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加剧了学生厌学、辍学,妨碍了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和关系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问题。
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
抽样调查显示,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异常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时间太长
主要是指课外学习时间长,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38.3%的学生写作业每天超过2小时,42.3%的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
(二)考试太多
周考、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联考、调研考试、模拟考试等,不但名目繁多,而且考试频率高。
(三)课外辅导班太多
52.7%的学生在双休日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甚至有4%的学生天天参加辅导班,从来不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只占23.4%。
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由政府部门主导,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营造正确的社会评价环境,不再炒作学校培养的状元和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一本升学率等片面数据,建立并广泛宣传多元化的、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引导社会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教育质量。
(二)建立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管理标准,即“评价先行”。需要尽快开发使用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和管理的工具和系统,基于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监测和评价,即“标准驱动”,而不是“升学率驱动”。加快建立地方性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定期开展监测和反馈,向社会公示监测结果,并把监测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对学校进行绩效拨款的依据,把升学率或其他考试形式的成绩与学校评价脱钩。
(三)建立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
政府部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减负,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可以由第三方机构甚至是民间机构负责执行,而不是由教育部门负责,以规避教育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有利于此项制度的真正落实。
(四)对教师进行减负专题培训
由各级教育部门牵头,对所属辖区的教师进行减负专题轮训,如减负的必要性、科学性、理论依据、实施途径、学生学习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能力的提高、作业布置的研究、科学制定学习量等。
(五)严格禁止择校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促使择校风盛行,择校又加剧了校际差距和不均衡。为了给孩子择校增加砝码,家长给学生报各种课外班。如果严格执行划片招生,严禁各种筛选考试,择校无机可乘,各种班不会这样抢手,学生负担随之减少。因此,严禁择校和均衡教育是减负的重要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