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学校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出现矛盾,这个时间段孩子的接送、课后作业辅导、吃饭休息成为许多家长头痛的问题,托管机构正是瞄准了这一现象孕育而生。
这些托管机构为中小学生提供接送、作业辅导、食宿等服务,为部分家长解了燃眉之急。但它们大多无营业执照,无税务登记,无消防设施,无食品安全监管,学生的安全、健康、学习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目前,托管机构有如下特点:
一、数量多,门槛低
经调查发现,当前,由于许多家长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忽略离家远近,跨区域择校,所以在知名学校附近,专门负责接送和临时照看孩子的课余托管机构异常火爆。据不完全统计,某市有54.3%的家长需要托管服务,这就代表有30~34万中小学生有托管服务需求。准入门槛低再加上这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谁都能办学生托管,托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二、差别大,保障小
各种托管中心良莠不齐,有的由培训学校统一组织,有数百个学生;有的规模小,只有一间至几间屋子,几十个学生;有的托管中心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请的是没有学历、没有经验、没有教师资质的人员来辅导和管理学生;有些托管机构没证照、没担保,只有口头协议,如果发生纠纷,学生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些托管机构用自己改装加工的三轮车甚至黑车接送,孩子在路上的安全没有保障。各式托管中心差别大、保障小,把孩子送给民办托管机构,大多数家长心存顾虑。
三、管理乱,隐患多
托管涉及的部门很多,按理说,工商、卫生、消防、民政都应介入。而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托管机构无法准确定位,导致出现每个部门都可以管,但没有哪一个部门真正管起来的现象。这些托管中心收费大都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收费标准混乱。安全状况及监管缺失也造成了托管市场的混乱。托管机构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场所多存在不通风、安全通道狭窄等问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是饭菜卫生差,许多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健康证明,食堂没有相应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餐具没有做到严格消毒、分开使用等,很难保证饭菜的卫生和食品安全。二是安全意识差,不少托管中心没有得到消防部门许可,更没有消防设备和安全通道,一旦发生火灾等应急情况,后果难以想象。
虽然各式托管机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生活交流的小小空间。但学生托管问题事关学生安全,事关家长利益,事关社会责任,因此加强对托管中心的管理,应当本着逐步规范、加强监管的原则,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挥各方面的合力,积极解决学生托管问题,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为此建议:
一是规范管理。托管机构集孩子接、送、吃、住、学习辅导等为一体,兼具教育性与社会服务性功能,涉及教育、工商、卫生、公安、消防、物价等部门。建议尽快出台中小学生托管行业管理办法,明确托管机构的登记注册条件,教育辅导、饮食卫生标准,安全保障条件,监管部门、法律责任等,把托管机构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丰富办托形式。积极探索校内托管服务外包模式,寻求有资质的法人实体与学校合作开办校内托管服务,依靠社会力量办校外托管。可依托有资质的民办学校,按照规范要求,开办中小学生托管机构。在北京、上海、福州、成都等城市,已出现了专业的民办托管机构,这类托管机构场地较大、卫生条件较好,辅导教师大多有资质,服务范围较宽,收费较为规范,家长反响较好,值得借鉴。
三是加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托管行业纳入日常管理范畴,确保托管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卫生、健康、教师等方面的证件或资质,才能从事该行业。督促托管中心与学生监护人员签订托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不符合相关条件和标准的,应当予以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