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公立医院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开”的第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国办发〔2012〕33号)提出,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其中,医务人员积极性是保证公立医院改革顺利推行、取得实效的关键。医务人员积极性受挫,将会严重减缓医改进程,削弱医改成果,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技术进步。
一、医改过程中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工作量激增,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
据调查,医改实施来,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普遍大幅增加。县级医院门诊量、出院量激增,门急诊人次、出院总人次同比平均增长了20%左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医保制度日臻完善,激发了就医需求;二是医院、医务人员应对控费、提高服务费等政策的无奈结果。如缩短处方天数、多次出入院、放宽住院指针等,不仅增加了患者麻烦及实际总支出,也明显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量。
2.一线医务人员的实际收入有所降低
从财务报表及省、市、县医改成果报告看,试点改革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大多有明显或比较明显提高。但从实际调查过程中,受访医务人员绝大多数表示没有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实施绩效工资后收入均等化,“大锅饭”现象重现。一线医务人员在以往政策中是明显受倾斜保护的,而现在提高幅度没有同单位非一线人员高甚至还比以前有所降低;二是实施绩效工资后,很多一线医务人员为了降低或回避医疗风险,放弃一些技术难度大的高新技术,这一方面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制约了医疗技术进步,同时也减少了所在科室医务人员获取高附加技术服务价值的机会,使得科室及个人收入下降;三是医务人员合法收入总体偏低。国外医务人员尤其是医师多属社会高收入阶层,但我国医务人员的合法收入处于社会中等或中低层,一个护士的月收入基本等同甚至低于一名护工。医改消除或减少了医药回扣等违规违法事件,医务人员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人生安全,但由于医务人员本身的合法收入偏低,短期内比较迅速地实际收入下降必然加重其对医改后收入不足个人及家庭支配的敏感性。
3.医务人员对医改可能出现的结果忧虑重重
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都表示理解,也基本相信医改的总方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对医改可能出现的结果忧虑重重:
一是忧虑医院发展后勤保障不足。医改政策明确由政府来负责医院的设备、用房问题,对相关政策能否及时到位,一线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信心。实行药品零差价,原本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被消除了,医疗服务价格虽有提高,但与药品差价收入相比差距明显。医院管理层得将有限的利润首先保障员工收入的稳步增长,这样医院根本无力购买或更新设备、用房等。在一定程度上,医改对“医院发展”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可能被“医保政策对患者惠及性”的正面功绩所掩盖。
二是忧虑医疗技术水平发展延缓甚至倒退。“大锅饭”现象制约了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各医疗单位普遍实施又不得不实施的安全医疗方面的奖惩措施,更进一步降低了一线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医技人员的创新性。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强化的医患矛盾的处置措施,短期内没有明显改善医务人员从医环境,“求个人安全、求科室安耽”是医务人员尤其是科室精英的普遍心态,其结果必然是避免多做、避免做有风险的手术,最终受害的是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三是忧虑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调查发现,医改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提高,这可能与基本药物制度和控费政策实施后,医院引进廉价药品等有关。另外大幅增加的住院、门诊病人人次,医务人员忙于应付,常常顾此失彼,势必影响医疗质量。
四是忧虑个人业务前途。县级医院的相当部分业务精英在以既往的政策环境下有积极工作、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物质动力,但目前医改政策下基本表现出不敢干、没法干,进而出现“没业务前途”、“以前白学了”、“算了算了”的心态。
二、保护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1.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将有效降低药费,但从医院角度来看,药品收入大规模减少势必造成医院现金流的大幅下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新医改 8500 亿的政府投入直接分配给公立医院的相当有限,增设或提高的收费不足以弥补因为取消药品加成而造成的损失。因此,医改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确保相关补偿政策的落实。
2.完善医务人员聘用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在医院分配制度设计中,应实现优劳优得,使收入分配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应建立全员聘用制度,本着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根据医院技术系列各专业的工作性质、专业技术难易程度、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层次等因素,合理设置医院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评价机制,实行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多点执业可以让医师依靠医疗技术服务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并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从而提高医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多点执业会加大医师工作量,甚至会超越医师身体极限,这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应明确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原则,制订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建立健全医师多点执业管理体系,严格实行医师多点执业准入制度,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基础上,有效调动医师的积极性。
4.完善医院非物质激励机制
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做到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将激励的重点逐渐转向员工的高层次需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引导,把医务人员引导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使医务人员的个人目标与医院整体目标相一致。二要创建良好的医院组织文化。重视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医院组织文化,使医务人员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医院的凝聚力,以激励员工。三要注重员工培训。应健全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制定规划,拟定方案,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医务人员自身发展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