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至1991年,自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国务院相继批准成立,据 2011年统计,目前国家高新区已达88个,有企业57033 家,营业总收入133425.1 亿元,工业增加值27151.9 亿元,工业总产值105679.6 亿元,净利润8484.2 亿元,出口创汇3180.6亿美元,平均营业总收入、平均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7 %、18.3%,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投资热土,是我国推进科技产业化、高新技术孵化,带动和辐射区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的生力军。
二、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高新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总的看来,仍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高新开发区创新能力薄弱、支撑发展能力有待大幅提高等问题。
1、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
目前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给予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一级财政,仍有不少高新区所在市领导没有兼任高新区党政领导,以及科技部门领导没有兼任高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导致这些高新区办事不畅、发展不顺。
2、创新创业环境滞后
有些高新区地处边远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加之高新区综合配套不完善,园区企业白领或研发人员的居住和生活要求无法得以满足,有些园区白天集聚了数十万人,晚上就变成“空城”。
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财力有限,地方性财政支持资金不足,银行贷款难。
3、土地资源问题突出
高新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制约问题明显,由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征地难、农民维权意识增强及农民对土地征用的要价大幅提高导致高新区数量扩张受阻,很多优秀企业无法落地。但一些产业园区土地资源浪费惊人;一些引入的企业“圈地”,狮子大开口,就是奔着廉价的土地资源而来。而有些园区引入的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方式粗放。
4、企业聚集呈现出脆弱性
高新区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的,大多数产业集聚区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盲目跟风建设,集聚区内缺乏领军式的企业,缺乏特色。
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不强,园区企业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技术、产品、信息、人才等带动效应也不强。
5、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总体上看,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和设备的购买等途径来更新生产技术,属于模仿性的创新,缺乏原创性、独创性的技术。
6、企业孵化器环境与能力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高新区孵化器投资数量较偏少、投资功能和相应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较为薄弱,特色化、专业化不够明显。有些孵化器自身平台建设比较滞后。
三、加快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高新区要坚持“科技特区”的办区理念,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运行机制上勇于创新,从国情出发,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优化高新区产业发展环境
努力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全面优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软件上,建立以项目推进体系为核心的项目服务体系;硬件上,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向工业园区倾斜,全面配套水、电、路等配套工程,实现项目零等待。
地市级政府要对高新区的认可和重视,在财政资金、税收返还等方面得到政府的倾斜性支持。政府要加大对高新区的科技资金投入。
3、加速高新区的土地资源整合
不失时机地研究和实施园区整合、区位调整、扩区和升级工作。要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提升规划园区的建设水平,形成产业明晰、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新区发展格局。
4、促使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
要增强园区优势,就必须率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高速、优质集聚。(1)要改变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逐步调整入园企业的结构,提高园区的产业集中度。(2)建设一批高端中试转化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力培育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促使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快速成长,推进产业集聚。
5、增强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
要加强创新型、领军型、复合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 抢占高新核心技术研发先机和制高点,激励自主创新,强化集成创新。要鼓励企业创名牌、出精品,实现高新区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
6、提升高新区孵化功能
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孵化器建设体系,不断加强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增值服务,要全面提升高新区孵化器发展水平,通过完善孵化器管理运作机制,切实增强孵化器的孵化能力。要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新型孵化培育模式,拓展功能,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引领带动全省高新区孵化集群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