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七八年,一病返从前”,大病灾难性医疗支出,是现时中国家庭最大的恐惧。下一步医疗改革如何开展,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国家已经逐年放宽大病医保病种,增加大病治疗补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大病不致贫”的医改目标,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重大举措。
目前医疗保障既要广覆盖,又要用有限的社会资源解决问题,大病只能报销合规定有限度的医疗费用。许多疾病不可预知、不可治愈,就算砸锅卖铁也解决不了所有医疗问题,尊严地面对死亡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话题。如果医保资金池用完,政府和群众还是要付出更多;还会有“绝症”患者家庭陷入“绝境”。实现“大病不致贫”的医改目标十分艰巨。
我国下一步医改的前景,部分优质医疗资源会下沉到县镇、村居社区,包括大病在内的疾病大部分在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许多同“大病不致贫”相关的问题会大量沉积到基层社会,如何使民众正确理解“大病不致贫”,使基层医院正确实施治疗防止民众“大病致贫”,不但事关我国医改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医疗保障和特大疾病救助机制,放在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社会建设的篇章中表述,很有深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层医务工作者上门服务,基层干部到重病患者家庭揭饭锅,这是我们原本就有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建设的加强,有很多优良传统和新成果可以服务于“大病不致贫”的医改目标。
建议
一、目前,社会建设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大病不致贫”的医疗改革同已经展开的社会建设战略相结合,把县镇、乡村、社区基层社会建设的部分成果整合到“保基本、强基层”的医疗体制改革中;
二、建议各级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推进同基层医疗配套的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群众生活类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广东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提出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质评判标准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广东省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试,结合医改,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康复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内容;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政府要引导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资源向农村延伸。
三、镇街村居,要建立社区重病患者及家庭的知情和跟进服务机制;镇街等政府机构和村居组织要在基层发挥调节医患关系的枢纽功能;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合“大病不至贫”的医改目标。
四、配合“大病不至贫”的医改目标,完善基层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筹资渠道。民政部门结合基层社会建设和医改工作,利用各方资源,加大对大病致贫家庭生活和生产救助,使“绝症”患者家庭积极面对,不陷入“绝境”。
五、加强社工和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对“绝症”照料和心灵抚慰的技能,放宽宗教团体对“绝症”临终关怀的门路,使“绝症”不“绝望”,不失尊严。
我国的社会建设有特色优势,今后大病医保资金池之外还会有另一个大容量的“资金池”,那就是社会建设的成果。基层社会建设成果同逐渐改善的基层医疗条件相结合,有切合国情、省情、地情、民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大病不致贫”的医疗改革就能巩固成果,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