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美丽中国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潘碧灵委员: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保工作 确保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提案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保的战略定位

  洞庭湖跨湘鄂两省,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性湖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60万。洞庭湖承担着调蓄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洪峰的重任,防洪保安作用突出;它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世界淡水鱼类优质种质资源基因库,独特的物种分布使其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生态功能巨大;同时洞庭湖也是湖区工农业用水来源,尤其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居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之间,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两型发展方面作用很大。因而,洞庭湖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战略地位十分显要,对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多年来,湖南省对于洞庭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通过大力推动造纸企业污染整治、强力推进污染减排、积极开展“双创”工作(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创建)、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大力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

  1、水环境问题

  一是水文情势及水文节律发生变化,水资源量出现逐年减少趋势。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受气候变化、水道采砂、江湖连通等多重因素影响,洞庭湖出现径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枯水期延长等现象,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减少。二是洞庭湖总磷、总氮持续超标。湖区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农业面源对洞庭湖总氮、总磷贡献率超过70%,是湖泊总磷、总氮超标的主因,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同样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三是城乡饮用水安全风险加大。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高密度人口等因素造成区域村镇饮用水源粪大肠菌群、氨氮、铁、锰等不同程度超标,洞庭湖及长江四口入湖水量减少,造成局部过去的“水窝子”出现了饮用水的“水荒”。

  2、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湿地日益萎缩。受洞庭湖水文水情变化、水质逐年下降趋势和滨湖区大幅围垦等因素影响,洞庭湖水域面积不断减小,枯水期湖泊水域面积已不足500平方公里,湿地破碎化、陆域化演替加快,抗干扰能力减弱,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二是物种多样性降低,动植物生存空间受到威胁。洞庭湖生态环境整体退化,人工造林、大量引入外来物种、乱捕乱猎等破坏行为及水工建筑、围湖造田等经济活动,使得湿地植被规模锐减、种类单一化。三是生态系统失衡,典型生物灾害长期存在。洞庭湖区钉螺再次滋生,血吸虫病又开始呈现,严重影响湖区人民身心健康;东方田鼠严重危害农作物安全。

  3、与粮食安全相关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区域农田土壤受六六六、DDT等有机污染和镉、镍、钒等重金属污染。农药化肥选择不当、施用过多等不合理使用,导致有毒成分残留并富集于农田土壤,给粮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三、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1、建议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为此,湘鄂两省专门编制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综合规划及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希望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规划的实施和落实。

  2、大力推进洞庭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实施河湖疏浚、退田还湖等工程,维护洞庭湖水域和湿地面积;加强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深入研究城陵矶枢纽工程对区域环境尤其是湿地恢复的作用和影响,为工程的实施与否提供决策论证。

  3、建议将洞庭湖地区纳入国家湿地生态补偿试验区。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中,洞庭湖湿地已经列入其中,但现在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将洞庭湖作为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加大对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转移支付、补偿支持力度。

  4、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中的许多湖库不仅是重要的湿地,也是湖区群众重要的饮用水源,建议将洞庭湖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湖泊纳入国家重点湖库保护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5、洞庭湖区人口密度大,农业开发强度大,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染严重,建议中央大力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争取五年内实现全覆盖。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