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是指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尾闾控制站以下,高程在50m以下跨湘、鄂两省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但由于自然、历史、政策等原因,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经济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
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北接长江四口,南有四水汇入,构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通过拦蓄长江干流上游来水,洞庭湖区防洪形势得到了有利改善,但随着干流冲刷造成的长江入湖水量的减少,湖区水资源安全问题逐步凸显,成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洞庭湖区水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深入研究,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因此,科学认识三峡工程运行后江湖关系的变化,统筹解决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新一轮洞庭湖区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点与关键。
一、洞庭湖区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总量
洞庭湖区地处湿润多雨地区,降水是该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28mm,折合水资源量在134.1~307.9亿m3之间。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资源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00.7亿m3(含地表水和地下水)。目前洞庭湖的来水主要由湘、资、沅、澧四水和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组成,出流为城陵矶。根据历年实测流量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2473亿m3,平均出湖水量2765亿m3。过境水资源量十分丰富,特枯年也达到1693亿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
湖区总用水量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34.5亿m3,增加到2011年的42.1亿m3,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用水随结构调整逐年减少,而工业用水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呈递增趋势。
3、水质状况
湖区水质状况目前比较稳定,汨罗江基本为二三类水质,油港河桃林段、虎度河和藕池河水质稍差,为四五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砷等。洞庭湖水域由于受总磷和总氮污染影响,总体基本维持四到五类水质。
总体而言,洞庭湖区虽然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控能力不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洞庭湖区水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洞庭湖区历来是洪涝灾害频发地区,本世纪以来干旱形势日趋严峻,加之水环境恶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出洪、涝、旱、污四灾并存的复杂局面。
1、三口分流大幅递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显著减少
引起洞庭湖水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三口河道分流的衰减。下荆江裁弯前,三口分流总量为1332亿m3/a,随着下荆江裁弯、葛洲坝的兴建和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三口水径流量呈递减变化,现已平均不足500亿m3/a,减幅达62.5%;三口河道的分流比由下荆江裁弯前的29.4%降为三峡运用初期的12.3%。
2、三口洪道断流时间增长,季节性缺水更趋严重
伴随着分流量的变化,三口河道断流的天数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集中在1~4月及11~12月。除松滋口的新江口基本保持常年过流外,其它口年过流时间已不及一半,今后随着断流时间进一步延长,沿岸缺水将更加严重,严重影响湖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需水。
3、枯季水位明显降低,环湖地区用水困难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出口枯季水位逐年降低。如,2009年10月,在三峡蓄水、湖区降水较少,四水来水减少等共同作用下,洞庭湖较往年提前1个月进入枯水期,枯水位持续偏低,长期维持在23~24m之间,湖泊面积缩减到不足600 km2,造成环湖地区用水困难。
4、水环境容量减小,水资源安全环境恶化
受长江三口分流大幅减少影响,洞庭湖区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加剧了局部地区水质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一是水质性缺水范围进一步扩大,水体交换次数减少,内湖、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干涸较为普遍;二是工程性缺水影响进一步加剧,三口河系出现取水困难,洞庭湖北部地区比原规划饮水不安全人数增加了近180万,南县、华容、安乡等地相继出现灌溉困难;三是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出现了湖泊、湿地萎缩,水体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趋势。
三、加强洞庭湖区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
受江湖关系变化特别是三峡工程运行的影响,洞庭湖区水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深入研究,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建议:
1、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升水配置能力
一是加快松滋口建闸及四口河系整治工程建设。按照现有河道分流量比,加快实施以控支强干为主的四口河系整治工程,并结合兴建引水闸,实施进口疏挖工程,从而稳定长江来水,维持现有入湖水量。
二是加快蓄水和调水工程建设。在四口河系优化的基础上,尽快建设藕池河东支鲇鱼须河、藕池河中支陈家岭河、藕池河西支和松滋东支大湖口河4处平原水库,配套建设安乡松滋河西水东调、澧水滟洲水库调水、南县南水北调等调水工程。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一方面采取新建、改扩建水库、泵站、渠道以及内湖清淤、撇洪渠整治、退田还湖、新建水厂等措施,合理增加城市供水量;另一方面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大力发展农村供水。
四是加快灌区建设。完成现有1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整合新的大型灌区,加快推进重点中型灌区和一般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
五是加快城陵矶水利综合枢纽工程前期研究论证工作。考虑在东洞庭湖城陵矶出口建设湖控工程,保持洞庭湖枯水季节合理水位,有效增加洞庭湖枯季蓄水量,为环洞庭湖地区用水提供稳定水源。
2、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
一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根据洞庭湖水系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湖区水量分配工作,制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抑制湖区用水需求过快增长。
二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进洞庭湖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区域及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大力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和水价改革,遏制用水浪费。
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立足“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落实水功能区管理,确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湖排污口审批。
3、加强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维护水生态安全
一是实施河湖联通工程。采用河湖疏浚、水力调度、沟渠连通等工程手段,恢复洞庭湖与外河、内湖等不同水体的水力联系,实现水量优化配置,增强自净能力,构建环洞庭湖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恢复水系生态功能。
二是加强水环境保护。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以入湖排污控制量为抓手,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使水功能区入湖污染物控制在水体自净能力范围以内,逐步改善洞庭湖水环境质量。
三是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通过上游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中游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等面源污染,下游河道生态科学治理,全面改善湖区水生态系统。
4、强化江河湖库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水资源安全
一是统一调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针对洞庭湖区枯水季节面临的严峻形势,合理调整三峡水库枯水期调度方案,将确保三口断流时间不延长以及满足洞庭湖区生产、生活最低控制水位作为调度目标纳入调度规则。
二是科学调度洞庭湖区内湖及四水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在汛末,内湖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蓄水,以应对枯水季节的干旱。对四水大中型水库实行统筹规划和精细调度,尽可能拦蓄尾洪,提高汛末蓄水率,为枯水季节向洞庭湖地区补水预留充足的水量。
三是进一步实施三峡水库和四水干流水库联合调度。实行江、河、湖、库生态联合调度,保障洞庭湖区河流湖泊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的最小需水量,维持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洞庭湖区河流健康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