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为敏感、最为重要又最为脆弱的地区。由于三峡库区两岸荒山多、石漠化严重,加上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如石漠化,面积达792.86万亩,潜在石漠化面积为933.45万亩。据调查,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5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5.8%。其中:轻度流失6806.36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1851.47平方公里,强度流失5294.89 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1830.28 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765.71t/ 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9710.46万吨,直接进入长江的泥沙约5340.75万吨。生态脆弱往往导致库区水土流失、地质滑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6年发生特大干旱、2007年暴发洪涝灾害,直接威胁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营运。
一、三峡库区生态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造林用地难。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库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50人以上,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国内同类型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人均耕地不足0.8亩。由于长江两岸土地价值较高,又缺乏政策支撑,库区沿江老百姓不愿意将坡地退耕用于造林,导致造林用地困难。
二是资金筹措难。由于长江两岸多数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自筹资金难度较大。
三是造林成果巩固难。由于三峡库区两岸造林需要“造1年、补植2年、管护3年”才能见效。为确保造林成效,库区造林需采取大窝壮苗,足水足肥,客土栽植,甚至部分地段需要爆破整地或采用大型机械整地,同时采用生根粉、保水剂,配套排灌设施,造林成本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二、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意义
绿化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构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对防治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保障三峡工程的安全营运,维护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构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既是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目标;也是实现库区人民安稳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展库区生态绿化建设,打造以长江柑橘产业带、特色水果基地、高效油料林和生物质能源林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可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也可有力推动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三、对策及建议:
1、将“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议国家参照“三北”防护林、“珠防”、“海防”等林业重点工程,在三峡库区及以上地区规划实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工程”,并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实行生态补偿。由于三峡库区区域的特殊性和生态的重要性,为保证库岸绿化“种得下,稳得住,能见效”,建议国家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划定为“国家生态特区”,建立库区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所有者实行生态补偿,并且不能低于种粮直补的补助标准。在生态屏障区,鼓励农民在耕地上开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多种经营,不列入耕地面积保护范围。
2、尽快启动生态移民。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稠密的人口所开展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会对库区沿岸生态有一定破坏,同时沿江土地价值较高,部分老百姓不愿将坡地用于造林,因此生态建设难度较大。为保证库岸绿化效果,必须在临江面水平100米带区域实行生态移民,减轻库区土地的承载压力,减少人为对生态的破坏,这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建议国家加大三峡后续工作生态移民的力度,并尽快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参照三峡工程移民补助标准执行。
3、出台相关政策。一是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发展基金”,可从三峡工程发电收益中提取;二是研究三峡库区重要区域造林用地机制,如将临江部分土地征用建立国有林场,组织开展造林护林;或由政府租用,引入业主发展森林旅游业、特色经济林产业等;三是针对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予以立法,如出台《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保护条例》,以加大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力度,维护生态安全。